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鐵勒的意思、鐵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鐵勒的解釋

古族名。 漢 時稱 丁零 , 北魏 時稱 敕勒 或 鐵勒 。 隋 時 鐵勒 各部分布于東至 獨洛河 (今 土拉河 )以北、西至 西海 (今 裡海 )的廣大地區,分屬 東 、 西突厥 。其 漠北 十五部以 薛延陀 與 回纥 為最著。《舊唐書·回纥傳》:“ 迴紇 其先 匈奴 之裔也,在 後魏 時,號 鐵勒 部落。其衆微小,其俗驍強,依託 高車 ,臣屬 突厥 ,近謂之 特勒 。” 唐 沉佺期 《塞北》詩之二:“ 紫塞 金河 裡, 蔥山 鐵勒 隈。”《元史·天文志一》:“當時四海測景之所凡二十有七,東極 高麗 ,西至 滇池 ,南踰 朱崖 ,北盡 鐵勒 。” 程善之 《丁未寄子實遼東》詩:“黑海伐冰通 鐵勒 ,黃雲橫地望 沙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鐵勒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北方遊牧部落聯盟的統稱,其名稱最早見于《北史》《隋書》等典籍。該詞在突厥語中意為“高大、勇猛者”,是中原王朝對活躍于漠北至中亞地區多個遊牧民族的集合稱謂。

核心釋義:

  1. 民族構成

    鐵勒并非單一民族,而是包含回纥、仆固、拔野古等十五個主要部落的聯盟體系。各部落以遊牧為生,語言屬突厥語系,主要活動範圍西起裡海、東至大興安嶺,北達貝加爾湖地區(《中國曆史大辭典·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2. 曆史演變

    南北朝時期稱“高車”,隋唐文獻改稱“鐵勒”。公元7世紀突厥汗國衰落後,鐵勒諸部逐漸形成獨立政治實體,其中回纥部最終建立汗國,成為蒙古高原的統治力量(《新唐書·回鹘傳》,中華書局,1975年)。

  3. 文化特征

    • 采用十二生肖紀年法

    • 盛行薩滿教與摩尼教雙重信仰

    • 以狼圖騰為部落象征(《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語言學考據:

《通典·邊防典》記載“其俗雲:敕勒,蓋言赤色也”,現代學者耿世民通過突厥碑銘研究,指出“鐵勒”實為突厥語“Tölös”的音譯,語義包含“臣屬、部衆”的政治含義(《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鐵勒”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别稱

“鐵勒”是中國古代北方及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稱謂,在不同曆史時期有多種音譯或意譯名稱:

二、曆史沿革

  1. 起源與分布:

    • 鐵勒人的原始居地位于貝加爾湖至新疆、中亞的草原地帶,秦漢時期已活躍于漠北。
    • 早期臣屬于匈奴,後長期受柔然、突厥統治,隋唐時期分屬東、西突厥。
  2. 重要發展階段:

    • 高車國:北魏時期部分鐵勒部落西遷建立高車國(487—541年),後被柔然所滅;
    • 薛延陀汗國:唐初漠北十五部中以薛延陀、回纥最強,曾短暫統一漠北;
    • 回纥崛起:744年回纥(回鹘)滅突厥汗國,鐵勒之稱逐漸被“回鹘”取代。

三、部落組成與文化

四、後裔與影響

五、其他釋義

“鐵勒”在成語中引申為“嚴格約束”之意,如“鐵鍊勒馬”比喻限制行動自由。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北史》《舊唐書》等文獻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度金針傲吏八儒扁鋼臂膊慘黩酬論匆劇打比打杠子墊背法界觀犯由牌返衷奉诏輻線耕耤格人公理貢茗酤賣漢檔房怳怳萑蒲揃壞進一步禁治極推康回刻求苦蕒闊落楞閃撩吊柳條邊魯笨扪涉綿裡藏針訬輕劈然破損格切螞秦筆青蔬寝燕三式三突出上八洞善和勝狀設使師矩霜羅順風轉舵四隅縮頸鯿退托握河仙籍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