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萑蒲的意思、萑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萑蒲的解釋

(1).兩種蘆類植物。《左傳·昭公二十年》:“澤之萑蒲,舟鮫守之。” 楊伯峻 注:“萑蒲即蘆葦之類。” 明 朱朝瑛 《感懷》詩:“小鳥巢萑蒲,依然得其所。” 劉師培 《論中國古代財政國有之弊》:“而 春秋 之時 齊 以衡麓守山林之木,即萑蒲、薪蒸,鹽蜃亦守以舟鮫、虞候、祈望之官。”

(2).因盜賊常聚集于萑蒲所生之地,故亦用以指盜賊出沒之處。《陳書·留異傳》:“萑蒲小盜,共肆貪殘。”《舊唐書·高骈傳》:“況自萑蒲盜起,朝廷徵用至多,上至帥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用此為謀,安能辦事?” 明 呂坤 《盜對》:“一日,﹝ 強恕子 ﹞執劫殺者於萑蒲中。”

(3).指盜賊;草寇。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淵藪胥萃,萑蒲攸在。”《舊唐書·僖宗紀》:“今 平盧軍 節度使 宋威 深憤萑蒲,請行誅讨。” 清 姚際唐 《念奴嬌·由陳泾東望有懷城中家室》詞:“ 陳涇 東望,可長嘆一旦萑蒲氛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萑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指具體植物,亦含文化引申義。其權威釋義如下:


一、本義:兩種水生植物

  1. 萑(huán)

    指荻類植物,屬禾本科。莖稈高大,葉片細長,多生于水邊濕地。古稱“蒹葭”之屬,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蒲(pú)

    即香蒲科植物,俗稱“蒲草”。葉片可編織席、扇,花粉(蒲黃)可入藥。《周禮·天官》載“蒲菹”為祭祀食品。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二、引申義:盜賊聚集之地

因萑蒲叢生之地易于藏匿,春秋時鄭國沼澤“萑苻澤”(今河南中牟)成為盜匪據點,故《左傳·昭公二十年》載:“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後以“萑蒲”代指盜賊出沒的險地或叛亂滋生之所。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三、文化意象

  1. 荒涼之境

    萑蒲繁茂象征荒野,如《詩經·小雅》以“萑葦淠淠”渲染蕭瑟之景。

  2. 治安隱喻

    曆代文獻如《宋史·李綱傳》用“萑蒲”警示社會動蕩,如“靖康盜起,萑蒲嘯聚”。


綜合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萑蒲”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植物學含義

指兩種蘆類植物,即“萑”與“蒲”(或“葦”)。

二、地理與曆史引申

因萑蒲叢生的沼澤地帶易藏匿盜賊,故引申為盜賊出沒之處。

三、社會文化含義

直接代指盜賊或草寇,常見于古籍。

“萑蒲”本為植物名,因生長環境特性衍生出盜賊相關的引申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從自然物象到社會隱喻的演變。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詩經》中偏向植物本義,曆史文獻中多指盜賊。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左傳》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按耐安于盤石悲悒敝舃波衍不足為憑參賽長蔬癡腹初等教育吹燈拔蠟楚辱敦水佛骨俯首弭耳耕事恒河合爪誨谕怙勢肩窩較議夾生話截翦剞劂氏鲸波鼍浪金戈鐵騎井闌舊壘緝治刻厲客心愧艴媿畏列曜靈籥露白鸾經碙砂泥垢蟠車清巧歧塗鋭厲三樵掃殄折蹬施不望報詩社手帕姊妹衰莽雙鍵稅吏天公主貼然聽其言觀其行通條同直韋絝蟹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