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為禮法所屈的官吏。 晉 郭璞 《遊仙》詩:“ 漆園 有傲吏, 萊氏 有逸妻。” 唐 郎士元 《送元诜還丹陽别業》詩:“已知成傲吏,復見解朝衣。” 宋 陸遊 《上虞逆旅見舊題歲月感懷》詩:“ 漆園 傲吏猶非達,物我區區豈足齊。” 明 陳子龍 《種柳篇》詩:“ 彭澤 漫能稱傲吏,陽關無處寄悲歌。”
“傲吏”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指不為禮法所屈、清高孤傲的官吏,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官場束縛的疏離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傲吏”由“傲”(清高、不屈)和“吏”(官吏)組成,字面意為“孤傲的官吏”,特指那些不屈服于官場禮法、保持獨立人格的官員。例如,唐代郎士元詩中“已知成傲吏,復見解朝衣”即描述此類人物。
“傲吏”不僅指官職低微的官吏(如提到的“小官吏”),更強調其精神特質:蔑視權貴、堅守自我。例如,陳子龍《種柳篇》中“彭澤漫能稱傲吏”化用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典故,凸顯其不慕榮利的品格。
該詞現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形容具有獨立人格、不隨波逐流的官員,帶有褒義色彩。需注意,其含義與“清官”不同,更側重精神層面的孤傲而非廉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人物案例,可參考《遊仙詩》《送元诜還丹陽别業》等文獻來源。
《傲吏》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态度傲慢、自大,對待下屬傲視他人的官員。這個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濫用權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對待人民的官員。
《傲吏》的部首是“亻”(人),它屬于“吏”(lì)的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的字頭分解規則,拆分傲的部首是“刂”(刀),它有四劃;拆分吏的部首是“亻”(人),它有二劃。因此,總共拆分傲吏這個詞彙需要六個筆畫。
《傲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特别是封建社會中的官員。這些官員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對待百姓,表現出傲慢和自大的特點。《傲吏》在古代文學中被廣泛使用,用來形容這樣的官員。
《傲吏》的繁體字是「傲吏」,它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隻是形狀稍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隋唐時期,「傲吏」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傲」的寫法為「奧」,「吏」的寫法為「利」。
1. 這個地方的傲吏無視人民的權益,************。
2. 他雖然隻是一個小官員,卻一直表現得傲吏一樣,對待下屬和百姓都非常傲慢。
1. 傲慢
2. 傲視
3. 傲氣
4. 傲然
1. 驕橫
2. 自大
3. 傲慢
4. 目空一切
1. 謙遜
2. 低調
3. 謹慎
4. 和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