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膊的意思、臂膊的詳細解釋
臂膊的解釋
[arm] 〈方〉∶手臂,上肢
詳細解釋
(1).胳膊。 唐 路德延 《小兒詩》:“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一折:“我哭啼啼搬住臂膊,淚漫漫的扯住衣服。”《水浒傳》第二九回:“那 蔣門神 還是幾顆頭,幾條臂膊?” 茅盾 《子夜》一:“袖口縮在臂彎以上,露出雪白的半隻臂膊。”
(2).猶言左右手。《周書·耿豪傳》:“世言 李穆 蔡祐 ,丞相臂膊; 耿豪 王勇 ,丞相咽喉。”
詞語分解
- 臂的解釋 臂 ì 從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臂 〔胳臂〕見“胳”。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膊的解釋 膊 ó 上肢,近肩的部分:胳膊。赤膊(光膀子)。 〔厚膊〕厚切肉。 分裂屍體而曝之:“殺而膊諸城上”。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臂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含義
- 方言指代:該詞在方言中主要指“胳膊”,即人體肩部以下、手腕以上的上肢部分。例如:“赤着臂膊”描述裸露手臂的狀态。
- 現代解釋:廣義上可理解為“手臂”或“上肢”,常見于文學作品或口語表達。
2.詞源與文學出處
- 古代文獻:唐代路德延《小兒詩》中“臂膊肥如瓠”以比喻手法形容孩童手臂的圓潤;元曲《五侯宴》中“搬住臂膊”則通過動作描寫體現情感。
- 比喻義:在《周書·耿豪傳》中,“臂膊”被引申為“得力助手”,如“丞相臂膊”指重要支持者。
3.使用場景與相關詞彙
- 方言特色:多用于吳語等方言區,與普通話“胳膊”同義。
- 常見搭配:如“臂膊肘”(肘部)、“臂膊力”(手臂力量)等,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4.與“胳膊”的關聯
- 詞義重疊:兩者均指上肢,但“臂膊”更偏向書面或方言,“胳膊”則為通用詞彙。
- 文化差異:北方多用“胳膊”,南方部分地區傾向“臂膊”。
5.注意事項
- 權威性差異:不同詞典對“臂膊”的釋義略有側重,如《滬江詞典》強調方言屬性,而《周書》等文獻側重比喻義。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方言用例,可參考、3、7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臂膊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人的胳膊。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臂和膊,并且由共計12個筆畫組成。
臂是一個表示手臂的部首,它的意思是膀胱的一部分,也即人的手臂。臂的寫法比較簡單,隻需使用4個筆畫即可。
膊是一個表示肉的部首,它的意思是胳膊,也即人的上肢。膊的寫法較為複雜,需要使用8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過程。在古代漢字的早期,形狀上反映了事物的本來模樣。臂膊作為人體器官的一部分,在形狀上和實際的手臂相似,所以漢字的形狀也就以此為基礎形成了。
在繁體字中,臂膊的形狀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由臂和膊兩個部首組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繁體字中的臂寫作臂膊,膊寫作臂胳。這種形式上的變化主要是因為不同地區的書寫習慣和文化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臂膊是由更多的筆畫所構成的。可以通過古代漢字的研究,了解到臂膊在不同的時代,漢字的形态也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很多變化。
例如,臂膊在古籍《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臂蔔」,而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臂蔔」。這些古代的寫法雖然在形态上略有不同,但它們都代表着人的手臂這個意思。
一些例句中可使用臂膊這個詞,如:他的臂膊肌肉發達,看起來很強壯。
和臂膊有關的組詞有:上臂、下臂、手臂等。
近義詞可以是手臂,反義詞則可以是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