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 〈方〉∶手臂,上肢
(1).胳膊。 唐 路德延 《小兒詩》:“臂膊肥如瓠,肌膚軟勝綿。”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一折:“我哭啼啼搬住臂膊,淚漫漫的扯住衣服。”《水浒傳》第二九回:“那 蔣門神 還是幾顆頭,幾條臂膊?” 茅盾 《子夜》一:“袖口縮在臂彎以上,露出雪白的半隻臂膊。”
(2).猶言左右手。《周書·耿豪傳》:“世言 李穆 蔡祐 ,丞相臂膊; 耿豪 王勇 ,丞相咽喉。”
臂膊是漢語中表示人體上肢部位的常用詞彙,具體指代從肩部到手腕之間的肢體部分,即上臂與前臂的合稱。該詞在古漢語中已廣泛使用,例如《水浒傳》第四回有“智深掄起禅杖,把松樹梢頭一削,削斷了一枝臂膊粗細的樹枝”的描寫,強調其指代人體上肢的物理屬性。
從詞源結構分析,“臂”本義為上臂,《說文解字》釋為“手上也”,後延伸涵蓋整個上肢;“膊”原指曬幹的肉脯,《周禮》有“豚拍魚醢”鄭玄注“拍謂膊”,後通過詞義演變與“臂”結合構成複音詞,強化了肢體部位的具象表達。這種構詞法符合漢語雙音節化的演變規律。
在方言使用中,吳語、粵語等方言區仍保留“臂膊”作為日常用語,與普通話“胳膊”形成地域性差異。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書面語詞,與口語詞“胳膊”形成語體區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多用于書面語”。
相關詞彙包括“臂彎”(肘關節内側凹陷處)、“臂钏”(戴在臂部的環形飾品)等,這些派生詞從不同角度延伸了該詞的核心語義。古代醫籍如《黃帝内經》中“臂厥”“臂腫”等病症名稱,則體現了該詞在中醫解剖術語中的基礎地位。
“臂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方言用例,可參考、3、7等來源。
安閑自在飙流饆饠丙穴兵政財本材吏塵污寵攜楚妃吟箠殺出馬楮衲道館防風粥防汛兵焚死改弦易調高陽台孤澹固陰沍寒焊撥花骨朵回圖使胡蔓草嬌啼婕妤怨寄書郵峻竦墾田纩衣萊服厘米鈴鈴利筭旅客麥李買收馬空冀北沒搭煞鳥伸蜺翠飄速平明婆蘭前途未蔔怯懦鋭勢三命商祈蛇矛省谕雙頭郡疏忽大意灘簧踏水梧子鄉瓜子相渾小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