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道之人;有識之人。《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 殷 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 孔穎達 疏:“格訓為至,至人謂至道之人,有所識解者也。”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格人乃謝, 楚 翼實摧。”
格人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指品德高尚、通曉天命或能感通神明的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點:
品德卓越的賢者
“格”有“至”“感通”之意,“人”指賢者。合指德行崇高、能體察天意或自然規律的人。如《尚書·周書·君奭》載:“格人元龜,罔敢知吉”,此處“格人”與占卜靈龜并稱,指能預知天命之人。
天人感通的象征
在先秦文獻中,“格人”常與占卜、天命關聯,強調其超越常人的洞察力。漢代經學家鄭玄注《尚書》釋“格”為“知天”,進一步強化了其通曉天道的特質。後世如章炳麟《訄書》亦沿用此義,稱“格人,謂知天命者”。
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先秦文獻或哲學史時引述古典。其内涵強調道德與智慧的至高境界,近似“聖哲”但更側重天人感應能力。
參考來源:
“格人”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格人”由“格”和“人”組成。“格”意為辨别、判斷或至高境界,“人”即人類。合指能明辨是非、具有獨立見解和深刻洞察力的人,常被用來形容德才兼備的賢者或智者。
文獻溯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稱贊有識之士的品德與能力,如“格人乃謝”表示賢者退隱。
族群特征
格人(Ge)是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巴西東部、南部及巴拉圭北部,使用大格語系語言。其社會結構複雜,包含半偶族、氏族及職業社團,部分群體保留母系或父系制度。
文化與經濟
傳統以狩獵、采集為主,少數轉為半農耕生活,人口約萬人。信仰以日月為主神,巫師負責醫療,男女均有紋身習俗。
“格人”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拜倒白鹞棓擊八姓變俗操衣酬心出參春紅辭秩竄亂打瓜蜑舟叨位法戒繁嚣鳳琶諷切墳記負堅執銳富逸伏誅狗盜鼠竊歸宿河目環龜換屆鬟玉旌幟拘絷開駛刻覈昆侖黃流派門攤滅身内城京靴年事藕絲怕不道憑準普徧俏樣子栖遅去水三神沈年十號樞密院松齋娑羅籠太浩貼平危樯文道無風獨搖草仙漏消炎片下鍬镢攜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