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模模糊糊,仿佛。 唐 李白 《草書歌行》:“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2).失意不安貌。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登 蘭臺 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唐 孫樵 《寓居對》:“志枯氣索,怳怳不樂。”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開篋視此詩,怳怳不能寐。”
(3).不能自持貌。 唐 白居易 《登香爐峰頂》詩:“上到峯之頂,目眩神怳怳。”
(4).狂貌。 唐 杜牧 《雨中作》詩:“酣酣天地寬,怳怳 嵇 劉 伍。”
“怳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常見于古代文獻或詩歌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建議:若需在寫作中使用,建議優先選擇“恍惚”以免晦澀。閱讀古籍時,可結合上下文将“怳怳”理解為“心神不甯、迷茫不清”之意。
怳怳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心神恍惚、不安的樣子。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态,表示心情煩躁、猶豫不決、迷茫失措等。怳怳一詞由怒旁和恍旁組成。
怳怳這個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它是一個常用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情感、心理有關的事物。怳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怳怳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知北遊》中,原文為“神之曰怳怳”,意為神的狀态猶豫不決,心神迷茫。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用語,用來形容人的心情不安、不穩定。
怳怳的繁體字為惶惶,同樣表示心神恍惚、不安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怳怳的寫法并非如今的樣子。初期的寫法為“忄恍”,後來經過演變,形成了現今的寫法。
1. 心情怳怳的她無法集中精力工作。
2. 他的臉上浮現出怳怳的表情,讓人摸不透他在想些什麼。
怳然、怳然若失、癡怳、怳然不覺
慌亂、迷茫、不安
鎮定、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