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縮頸鯿的意思、縮頸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縮頸鯿的解釋

見“ 縮項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縮頸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魚類名稱,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詞義解析 "縮頸"指該魚種頸部至頭部區域呈現明顯收窄的生理特征;"鯿"為鳊魚的異體字,屬鯉科魚類。該名稱直觀描述了此類鳊魚頭部與軀幹連接處較普通鳊魚更為緊縮的形态特征(《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第3卷,1987)。

二、形态特征 據《長江魚類志》記載,縮頸鯿體側扁呈菱形,背鳍起點至吻端距離顯著短于至尾鳍基部距離,鰓耙數約18-24枚,側線鱗50-58片。與普通鳊魚的主要區别在于頭後背部急劇隆起,形成獨特的"縮頸"外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6)。

三、分布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遊及附屬湖泊,屬半洄遊性魚類。幼體階段栖息于通江湖泊,成體洄遊至幹流産卵。食性以着生藻類和水生維管束植物為主(《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第三版,1992)。

四、名稱考證 該名稱最早見于清代方志文獻《武昌縣志·物産篇》,現代分類學中對應物種為"鲂屬短頸型亞種"。需要注意的是,現行國家标準《GB/T 15805-2011 魚類名稱》中采用"團頭鲂"作為正式學名,縮頸鯿多為地方性俗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11)。

網絡擴展解釋

“縮頸鯿”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及詩詞理解:

  1. 基本定義
    縮頸鯿(亦稱“縮項鯿”“縮頭鯿”)是一種魚類,因肉質肥美而聞名,主要産于漢水流域的襄陽峴山一帶。其名稱可能源于捕撈時魚頭縮入的形态特征,或與古人用“槎(木筏)”斷水捕魚的方式相關。

  2. 文學記載

    • 唐代孟浩然在《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别業》中寫道:“魚藏縮項鯿”,描繪了魚類的自然生态。
    • 杜甫《解悶》詩提到“槎頭縮頸鯿”,并引用《襄陽耆舊傳》說明其産地與捕撈方法。
    • 宋代蘇轼、周宗澤等詩人也曾在作品中提及此魚。
  3. 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解釋(如)誤将其視為“因恐懼退縮”的成語,實為混淆了詞義。該詞本義為魚類,文學中多用于借景抒情,而非比喻人性。

縮頸鯿是曆史悠久的魚類名稱,承載着襄陽地區的飲食文化與詩詞意象。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襄陽耆舊傳》或唐代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麪标奬鼈泠冰炭不同爐伯氏寵狎寵用答對兜答飛黃汾王咯碌龜録鴻漢桓楹猾子虎骨酒橿橿交換台膠結截擊介使激流經官動府淨火集矢之的酒仙積稸涓漣爵帛狂鳥離鬽路亶論士落差曼陀林毛葫蘆軍蟆子瓢潑大雨前秋期佺泣下沾襟圈樻少而精奢遮使傳輸力驷鐵宋廣平松明火把隨後通紙穨弛五鑿湘靈鼓瑟銜須霞袖膝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