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合流俗。 晉 王該 《日燭》:“存形者不足與論神,狎俗者未可與言道。” 南朝 宋 周朗 《報羊希書》:“若乃闕奇謀深智之術,無悅主狎俗之能,亦不可復稍為卿説。”
“狎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理解:
輕佻放蕩,不拘禮法
指個人言談舉止不莊重,帶有輕浮、放縱的傾向,常與不良習慣或道德行為相關。
迎合流俗
指主動適應或追隨世俗風氣,缺乏獨立判斷或高尚追求。
拼音:xiá sú
詞性:形容詞
使用場景
近義詞:輕佻、媚俗
反義詞:莊重、脫俗
不同文獻對“狎俗”的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6來源)。
狎俗(xiá sú)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犬(犬以旁)和系(缶上),共有12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充滿了曆史的意味。
在繁體字中,狎俗的寫法是狹俗。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狎俗的寫法是狹俗。這個字的意思是以和國君直接交流的方式和人民親近,了解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俗,以便更好地治理國家。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愛走進街頭巷尾,與普通老百姓交流,狎俗風情。”這句話中,狎俗用來形容************人與普通百姓親近的行為,強調與人民的親密關系。
除了狎俗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和短語,例如:狎客、狎妓、狎亵等。這些詞語都含有與人際交往、親近和了解有關的意思。
狎俗的近義詞有親近、親近民情、親民等,它們都強調與人民的親密聯繫。而反義詞則包括疏遠、遠離、陌生等,意味着與人民關系的疏遠。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這個詞語,了解到古代國家治理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認識到領導者與人民之間的緊密關系的重要性。【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