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身;置身。《逸周書·官人》:“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蹤,措身 陳平 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 明 徐渭 《女狀元》第五出:“老師這般説,叫門生措身也無地了。”
措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安頓自身,确定立身處世的位置”。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措”(安置)與“身”(自身)兩個語素構成,本義為“使身體得到妥當安置”,後引申為“在社會環境中确立合適的行為準則”。
從詞性演變來看,《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記錄其最早見于東漢典籍,如《後漢書·張衡傳》“措身失理”即指行為違背社會規範。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論述處世哲學的文本,如《中華處世智慧》中“措身有道,不陷非義”的表述。
權威典籍中,《周易·系辭》的“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雖未直接使用“措身”一詞,但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注解時,以“君子措身之道”闡釋其深層倫理内涵,這種經典互證強化了該詞的哲學價值。當代《漢語詞源考》通過甲骨文“措”字象形結構(手持工具整理地面),進一步佐證其“妥善安置”的本義。
“措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uò shēn,主要含義為安身、置身,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措身”的核心意義是安頓自身或主動選擇處境,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逸周書》《檄蜀文》等古籍原文。
阿武子白鼓釘百喙莫辯百馬白霓八萬四千本鄉本土菜牛充分單隻打嘴現世琱轭都伯方貢方始帆楫梵咒鳳傳黼構绋冕耕寮古剌剌衮章河上丈人黃茶豁冥箋素箕蔔記不真韭葅皲瘃開喉頓嗓苦待兩唐斂制離婦理寃摘伏毛渠幕友嘔呢盤陀石品録虔恭卿霭勤約七十說秋火喪旛三烏審觀魫冠收因結果筍瓜帑舍透物電光望夫歌卧果兒閑心小販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