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皲瘃的意思、皲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皲瘃的解釋

手足受凍坼裂,生凍瘡。《漢書·趙充國傳》:“将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 顔師古 注引 文穎 曰:“皸,坼裂也;瘃,寒創也。” 宋 司馬光 《投梅聖俞》詩:“飢童袖擁口,手足盡皸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皲瘃”這一詞,需分兩部分理解:

一、關于“皲”

指皮膚皲裂,即皮膚因幹燥、寒冷或化學刺激導緻角質層增厚、彈性下降,形成線狀裂隙。多見于手足部位,冬季高發,表現為疼痛性裂口,嚴重時影響活動。病因與職業暴露(如頻繁接觸水、堿性物質)及皮膚護理不足有關。中醫認為與風寒侵襲、血脈阻滞相關,建議外用潤肌膏或地骨皮煎湯浸泡。

二、關于“瘃”

“瘃”在醫學中多指凍瘡,即皮膚因寒冷潮濕環境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表現為紅腫、瘙癢甚至潰爛,常見于手指、耳廓等末梢部位。與血液循環不良、保暖不足相關。

綜合說明

“皲瘃”并非标準醫學術語,可能是對皲裂與凍瘡兩種病症的合并表述。兩者均與寒冷環境相關,但病理機制不同:皲裂主因幹燥和機械刺激,凍瘡則因低溫導緻血管收縮和炎症。需注意:

  1. 預防措施:冬季加強手足保濕,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注意保暖。
  2. 治療建議:皲裂可外用凡士林或尿素軟膏;凍瘡需改善局部循環,如使用血管擴張藥膏。

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就醫以明确診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皲瘃的意思

皲瘃(jūn lóu)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的皮膚粗糙、幹裂的情況。通常用來形容由于幹燥、缺水或年老等原因而引起的皮膚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皲瘃的部首是⼜(口),其拆分的筆畫為“口”(一畫)和“⻗”(九畫)。

來源和繁體

皲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是一個古代漢字。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皸瘺」,「皸」是指皮膚上的裂痕,「瘺」是指潰爛的久治不愈之疾。

古時候漢字寫法

按照古代的漢字寫法,「皸瘺」的「皸」字部分實際上是由三個非常相似的部分組成:「⼿」(手),「⼑」(刀),和「力」。這種寫法非常形象地表示了皮膚開裂的樣子。

例句

1. 最近天氣幹燥,我媽媽的雙手出現了許多皲瘃。

2. 長期工作在戶外的人容易因為陽光直射而産生皲瘃。

組詞

皲皮(jūn pí):皮膚幹燥、果皮

瘃瘡(zhú chuāng):潰爛的傷口

近義詞

幹裂、皴裂

反義詞

嫩滑、光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