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誠敬。《漢書·叙傳下》:“ 秺侯 狄 孥,虔恭忠信。”《晉書·袁瓌傳》:“陛下以聖明臨朝,百官以虔恭莅事。” 明 沉鲸 《雙珠記·術士玄謀》:“苦刑期已迫,無門訴控。緻虔恭欲求轉日回天策,歷盡關山幾萬重。” 茅盾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也隻有從早餐的牛奶裡太太可以表現她是怎樣虔恭地‘回到廚房’。”
“虔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虔誠恭敬,強調發自内心的敬重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誠敬、恭敬,多用于描述對信仰、禮儀或尊長等事物的莊重态度。例如《晉書》中“百官以虔恭莅事”即體現臣子對職責的敬畏。
古籍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語境
常見近義詞包括“恭敬”“虔誠”“肅敬”等,多用于宗教、禮儀或嚴肅場合,如茅盾作品中描述“虔恭地‘回到廚房’”,暗含對傳統觀念的遵從。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在書面語或文學創作中,強調态度而非具體行為。英文可譯為“reverent and respectful”。
總結來看,“虔恭”融合了内心的真誠與外在的敬重,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虔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于宗教信仰或者尊敬他人的态度非常虔誠和敬重。這個詞有着強烈的宗教和道德色彩。
虔恭的拆分部首是虍(虎字旁),共有10個筆畫。
虔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五經》中的《尚書·周書·武成》一篇中,用來形容古代的君主和臣民對待神明或者上級的一種态度。
虔恭的繁體寫法是「謙恭」。
在古代,虔恭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早期的寫法是「虔卿」,有時候也被寫作「虔敬」,後來逐漸變為現在的「虔恭」。
1. 他一直虔恭地跪拜在神殿前。
2. 她虔恭地向長輩鞠躬緻敬。
組詞:虔敬、虔誠、虔奉、虔諾、虔斂。
近義詞:敬虔、恭敬、虔誠。
反義詞:不虔、輕慢、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