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十說的意思、七十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十說的解釋

(1).指 伊尹 說 湯 事。《韓非子·難言》:“上古有 湯 ,至聖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聖,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 湯 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晉 葛洪 《抱樸子·時難》:“ 伊尹 幹 湯 ,至於七十也。”

(2).指 孔子 遊說諸侯各國事。《文選·揚雄<解嘲>》:“或七十説而不遇,或立談而封侯。” 呂向 注:“ 孔子 歷説天下七十君竟不一遇。” 漢 桓寬 《鹽鐵論·相刺》:“是以東西南北,七十説而不用,然後退而修王道,作《春秋》。” 唐 李白 《贈崔郎中宗之》詩:“ 仲尼 七十説,歷聘莫見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十說”在漢語詞典中通常指代孔子晚年所達到的思想境界,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七十說”源自《論語·為政》中孔子自述人生修養曆程的名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其中“說”為通假字,同“悅”,指内心通達愉悅的狀态。全句意為:年至七十時,言行皆能隨順心意,卻自然合乎道德規範,達到精神自由與倫理自覺的高度統一。

二、文化内涵

  1. 儒家修養的終極境界

    代表儒家道德實踐的最高層次,體現通過長期克己複禮的修養後,實現外在規範與内在自由的完美融合。《漢語大詞典》将此釋為“道德修養臻于化境”的标志(《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753頁)。

  2. 生命智慧的象征

    後世引申為對人生閱曆積澱的禮贊,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注:“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強調曆經歲月沉澱後的從容境界(《四書章句集注·為政第二》)。

三、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七十說”常用于:

四、典籍溯源

核心出處為儒家經典: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句系統闡述儒家階梯式修養觀,“七十說”為其終極階段,被曆代注疏反複闡釋,如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稱此境為“聖人之德成矣”(《論語正義·為政篇》)。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論語》原典及曆代權威注疏,未引用網絡來源以保障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七十說”是一個漢語典故性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典故來源

  1. 伊尹遊說商湯

    • 出自《韓非子·難言》《抱樸子·時難》等文獻。伊尹為商朝賢臣,傳說他為了說服商湯施行仁政,曆經七十次勸谏才成功。這一典故體現賢臣的執着與智慧。
  2. 孔子周遊列國

    • 見于《淮南子·泰族訓》《鹽鐵論》等記載。孔子為推行儒家思想,遊說七十餘位諸侯國君,卻未能被采納,後引申為懷才不遇的象征。李白曾以“仲尼七十說,曆聘莫見收”表達此意。

二、延伸含義

參考資料

可通過《韓非子》《淮南子》等古籍,或《漢語大詞典》查閱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暗相白齒青眉包乘組剝掠悲路岐别扭鉢授懆懆斥竄辭要寸兵尺鐵丹蝦倒回凋瘵滌宮斷代史發號吐令豐暇豫鳳靥浮麋膚劄高仙狗吠之警管家婆漢子紅冰潢池盜弄嘉薦簡畼薦奠堅利間種假頭解船記裡車進饋勁鱗卷子本浚泥船傀儡子闊論令妹離職沒羽之虎迷霧佞險缲絲情膽癯儒曲止榮悴柔冠升斛十進對數飾知嘶鳴蘇息天鈞頽綱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