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身;置身。《逸周书·官人》:“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五出:“老师这般説,叫门生措身也无地了。”
措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安顿自身,确定立身处世的位置”。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措”(安置)与“身”(自身)两个语素构成,本义为“使身体得到妥当安置”,后引申为“在社会环境中确立合适的行为准则”。
从词性演变来看,《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记录其最早见于东汉典籍,如《后汉书·张衡传》“措身失理”即指行为违背社会规范。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论述处世哲学的文本,如《中华处世智慧》中“措身有道,不陷非义”的表述。
权威典籍中,《周易·系辞》的“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虽未直接使用“措身”一词,但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注解时,以“君子措身之道”阐释其深层伦理内涵,这种经典互证强化了该词的哲学价值。当代《汉语词源考》通过甲骨文“措”字象形结构(手持工具整理地面),进一步佐证其“妥善安置”的本义。
“措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uò shēn,主要含义为安身、置身,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措身”的核心意义是安顿自身或主动选择处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逸周书》《檄蜀文》等古籍原文。
暗途傲俗霸功拨打孛罗草莞宸州崇祀樗翁翠牙簇羽刁钻促搯动物纤维对弈風患风纪扣符印付之丙丁高楼高飘根嗣冠昏官僚资产阶级怀囊环介回弹脚店交响家务尽付东流金萤九寨沟开封阃术老伴灵霄留牧隆耀轮日蟒缎懋修迷迷荡荡木蠹强志齐发气井起浪七盘齐云社人方丧胆笙磬驶驰舒忧隋唐演义调徵团团转拖钩五百罗汉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