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末冬初的大白菜。《南史·周颙傳》:“ 文德太子 問 顒 菜食何味最勝。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清 趙翼 《觀家人腌菜戲成四十韻》:“抝嫩先冬筍,嘗新竝晚菘。” 馬南邨 《燕山夜話·種晚菘的季節》:“ 陸放翁 種的晚菘,究竟是什麼?原來所謂菘,就是 北京 人說的大白菜。”
“晚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晚菘(拼音:wǎn sōng)指秋末冬初的大白菜。這一解釋源自《南史·周颙傳》中的記載:“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後被曆代文人引用,如清代趙翼的詩句“嘗新竝晚菘”,現代學者馬南邨也明确提到“菘即大白菜”。
部分資料(如)提到“晚菘”作為成語,比喻“遲到的人或事”,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且與主流釋義沖突,可能是對同音詞的誤用或區域性解釋,需謹慎采納。
若需進一步了解“菘”的植物學分類或相關詩詞典故,可參考《南史》《燕山夜話》等文獻。
《晚菘》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晚年或晚景的意思。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晚年的境況,暗示着衰老與離去。
《晚菘》這個詞的部首是艸(草字頭部首),總共有10個筆畫。
《晚菘》的來源不是很确切,一般認為是由古代文人在描繪四時景象時創造的。具體出自哪個古代文獻尚無定論。
《晚菘》的繁體字為「晚菘」。
在古代,「晚菘」可以寫作「晚菘」或「晩莀」。不同的字形可能與時代、地區的差異有關。
1. 人到晚菘,生命的餘光漸漸消退。
2. 在晚菘之際,他回憶起生命的點滴,心生感慨。
3. 晚菘之年,他仍然保持着對世界的好奇心。
晚年、菘香、菘子、菘花。
晚年、晚景、晚期。
早年、初期、春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