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族。 東漢 以後在地主階級内部逐漸形成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士族制度于 南北朝 時最盛,至 唐 末漸趨消亡。《晉書·許邁傳》:“ 許邁 字 叔玄 ,一名 映 , 丹陽 句容 人也。家世士族,而 邁 少恬靜,不慕仕進。”《北史·裴讓之傳》:“ 楊愔 每稱歎曰:‘ 河東 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無鄉音。’”《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晉王 下教置百官,於四鎮判官中選前朝士族,欲以為相。”
(2).泛指讀書人,士類。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近在 并州 ,有一士族,好為可笑詩賦。”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 朱滔 括兵,不擇士族,悉令赴軍。自閲於毬場,有士子容止可觀,進趨淹雅。 滔 召問之曰:‘所業者何?’曰:‘學為詩。’問:‘有妻否?’曰:‘有。’即令作寄内詩,援筆立成。”
士族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的特殊階層,指通過家族傳承、政治特權和文化優勢長期壟斷社會資源的豪門大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士族又稱門閥、世族、勢族、門第等,其核心特征是家族世代掌握政治權力與經濟特權,形成“累世公卿”的現象。他們以血緣為紐帶,通過壟斷官職和文化資源維持社會地位。
維度 | 中國士族 | 西方貴族 |
---|---|---|
權力來源 | 官職與文化特權 | 封地與軍事權力 |
傳承方式 | 依托九品中正制 | 基于封建領主制度 |
社會功能 | 官僚體系主導者 | 軍事與地方管理者 |
(對比依據)
士族制度客觀上促進了漢文化傳承(如南朝士族推動文學發展),但也導緻階層固化。其消亡反映了中央集權強化和社會流動性需求,最終被科舉制取代。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案例(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具體家族),可查閱文獻《世說新語》或《魏晉南北朝史》。
士族是指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士人集團或家族。士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其成員主要由士人所組成,擁有獨特的血緣關系和社會地位。
士族的拆分部首是士,拆分的筆畫數量為四畫。
士族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它起源于封建社會中的世襲貴族和士人集團,士族成員在政治、軍事和文化領域中都享有特殊的權力和地位。
士族的繁體字為「士族」。
在古代,士族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士族」可能寫作「士族」或「士族」。
1. "這個家庭世代都是士族,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
2. "他出身于一個小小的士族,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位大官員。"
1. 士人:指士族中的成員,通常指具有儒家學問和高尚品質的人。
2. 士風:指士族的禮儀風範和道德風尚。
3. 士子:指讀書人士,通常指士族中的年輕一代。
近義詞:士人、士氣、士子。
反義詞:平民、庶人、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