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龆丱的意思、龆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龆丱的解釋

長出恒齒和束發成兩角。指童年時代。 南朝 梁 沉約 《齊司空柳世隆行狀》:“公禀靈 華嶽 ,幼挺珪璋。清襟素履,發乎齠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龆丱(tiáo guà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專指兒童或童年時期,具有鮮明的古代漢語特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本義解析

  1. 龆(tiáo)

    指兒童換牙的年齡(約7-8歲)。《漢語大詞典》釋為:“兒童脫去乳齒,長出恒齒”,如《韓詩外傳》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龆齒”。

  2. 丱(guàn)

    原指兒童束發成兩角形的發式(丱角),象征幼年。《說文解字》注:“丱,總角也。象小兒發未冠”。

二字組合後,“龆丱”直譯為“換牙與束發”的年齡階段,代指幼年。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泛指童年時期

    如《後漢書·文苑傳》載“其耆宿長者皆稱龆丱”,喻指自幼聰慧。

  2. 象征純真與成長

    古代文學常以“龆丱”寄托對童稚之趣的追憶,如《文心雕龍》以“龆丱之子”比喻初學者的赤子之心。


三、文獻例證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龆丱”屬書面雅語,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自其龆丱以逮任宦”。其核心語義仍保留“童年”之義,但日常口語已被“幼年”“孩提”等替代。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
  2. 《說文解字注》(許慎著,中華書局,2013)
  3.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譯,中華書局,1986)
  5.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龆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龆”和“丱”兩個生僻字組成,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龆(tiáo)


丱(guàn)


“龆丱”合用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年齡稱謂或相關典故,可提供具體語境以便深入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敗将殘兵白衣觀音豹飾表紙禀操並船波斯棗操弧承澤舂相牀頭錢鉏鈎答賀黛文點書遞流法食分秒附載角丱金采驚傳蹻容俊偉巨儒刻楮圹兆老虎凳鄰邦輪回魯直慕光淺蔽寝庭權節掃括申憤省放時風壽發壽客死硬酸迂太平策趿拉兒陶公跳蹶鐵箍同方土疙瘩;土圪ń頽教哇哇撾築無可比倫烏蟻霞臉相顧失色閑闌效牽協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