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騰舞的意思、胡騰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騰舞的解釋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亞 的古 石國 , 唐 時傳入。男子獨舞,以跳躍騰踏動作為主。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舞工》:“健舞曲有棱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 唐 劉言史 《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 石國胡 兒人見少,蹲舞樽前急如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胡騰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舞蹈形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胡騰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男子獨舞,起源于中亞古石國(今烏茲别克斯坦塔什幹一帶),北朝至唐代盛行于中原地區,屬于“健舞”類别。其名稱中的“胡”指代西域民族,“騰”則體現了舞蹈中跳躍、騰踏的核心動作特征。

二、藝術特色

  1. 動作特點:以急促多變的跳躍和騰踏動作為主,兼具剛毅奔放與柔軟潇灑。舞者繞圈急行,動作粗犷且節奏急促,常配合飲酒場景展現豪放氣質,民間亦稱“醉舞”。
  2. 表演形式:舞者多為中亞人,肌膚白皙、鼻梁高挺,身着窄袖胡衫、錦靴,在花毯上起舞。伴奏樂器包括橫笛、琵琶等絲竹樂器。
  3. 風格融合:既保留了西域舞蹈的剛健迅疾,又融入中原文化的诙諧趣味,形成獨特的表現力。

三、曆史記載與文化影響

四、相關舞蹈

常與“胡旋舞”“柘枝舞”并稱唐代西域三大樂舞。其中胡騰舞以跳躍為主,胡旋舞以旋轉為特色,柘枝舞則多為女子雙人舞,三者共同體現唐代樂舞的開放性與國際化。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樂府雜錄》《全唐詩》等古籍,或查閱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圖像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騰舞的意思

《胡騰舞》這個詞源于古代民間舞蹈,形容舞者翩翩起舞的樣子。它常用來表示歡樂、活躍的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胡騰舞》由“胡”、“騰”、“舞”三個字組成。

“胡”字的部首是“月”,共有六畫。

“騰”字的部首是“月”,共有九畫。

“舞”字的部首是“舛”,共有七畫。

來源和繁體

《胡騰舞》這個詞的具體來源不詳。根據考古學研究,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舞蹈表演。而胡騰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

在繁體字中,“胡”字寫作「胡」,而“騰”字和“舞”字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胡騰舞》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為「胡騰舞」。

例句

1. 節日期間,人們在廣場上載歌載舞,仿佛胡騰舞一般。

2. 音樂聲響起,小朋友們歡快地胡騰舞起來。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舞蹈、舞台、舞者

近義詞:歡騰、歡樂、活躍

反義詞:靜止、沉悶、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