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晚菘的意思、晚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晚菘的解释

秋末冬初的大白菜。《南史·周颙传》:“ 文德太子 问 顒 菜食何味最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清 赵翼 《观家人腌菜戏成四十韵》:“抝嫩先冬笋,尝新竝晚菘。” 马南邨 《燕山夜话·种晚菘的季节》:“ 陆放翁 种的晚菘,究竟是什么?原来所谓菘,就是 北京 人说的大白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晚菘是汉语中对秋末冬初时节收获的白菜的古雅称谓,尤其指经过霜打后味道更为清甜的白菜品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字源与词典释义

  1. “菘”的本义

    据《说文解字》,“菘”为形声字,从艸(草)松声,本指耐寒而四季常青的蔬菜。宋代《埤雅》载:“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说明其命名源于与松树相似的耐寒特性。

    来源:《说文解字》《埤雅》

  2. “晚菘”的完整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解释:“晚菘,秋末冬初的白菜。”强调其季节性特征。古人认为霜降后的白菜因糖分积累更显甘美,如南宋陆游《菘园杂咏》诗:“雨送寒声满背蓬,如今真是荷锄翁。可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菘。”

    来源:《汉语大词典》、陆游《剑南诗稿》

二、植物学特征与文化意象

  1. 生物学属性

    晚菘属十字花科芸薹属,为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subsp. chinensis)的秋冬栽培品种。其耐低温特性与古籍记载相符,现代农学证实霜冻可促使其淀粉转化为糖类,提升口感。

    来源:《中国植物志》

  2. 文学象征意义

    古代文人视晚菘为清贫自守的象征。黄庭坚《戏赠彦深》云:“葱秧青青葵甲绿,早韭晚菘羹糁熟。”以晚菘喻指淡泊生活。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亦赞其“味胜珍馐”。

    来源:黄庭坚《山谷集》、王世懋《学圃杂疏》

三、历史食用记载

唐代《食疗本草》已载白菜药用价值:“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北宋《东京梦华录》记录汴京市集“卖晚菘”场景,印证其作为冬季重要蔬菜的地位。

来源:孟诜《食疗本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四、现代语言承袭

当代汉语保留“晚菘”一词用于文学创作与饮食文化,如汪曾祺散文《果蔬秋浓》写道:“晚菘经霜,叶绿如墨,根白如玉,寒素中自见丰腴。”延续其清雅意象。

来源:汪曾祺《蒲桥集》

晚菘以字源体现耐寒特性,词典定义聚焦秋冬季候,兼具植物学特征与文化隐喻,贯穿于古代农书、诗文及现代语境,成为中华饮食与语言文化的独特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晚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晚菘(拼音:wǎn sōng)指秋末冬初的大白菜。这一解释源自《南史·周颙传》中的记载:“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后被历代文人引用,如清代赵翼的诗句“尝新竝晚菘”,现代学者马南邨也明确提到“菘即大白菜”。

二、字义分解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晚菘”作为成语,比喻“迟到的人或事”,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且与主流释义冲突,可能是对同音词的误用或区域性解释,需谨慎采纳。

四、使用场景

  1. 文学引用:多用于诗词或历史文献中描述时令蔬菜,如“抝嫩先冬笋,尝新竝晚菘”(赵翼)。
  2. 农业文化:反映古代蔬菜种植的季节性特点,与“春韭”形成对应。

若需进一步了解“菘”的植物学分类或相关诗词典故,可参考《南史》《燕山夜话》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罢论扳援宝绘北烛仙人汴宫餔啜橙子充给吹牛皮邨墟错牾打伙道道地地岛洞打扑嘚啵迭地费手脚感物工人士搆逆沟子刮垢磨光桂堂贵治孤櫂还望烘染或许检促积冰桀骜难驯紧严迥特赍议剧烦空竹餽边李老历史意义柳迳曚曈盟载弄珠平浅勤劝却论趣尚人影绰绰三邻四舍色勃擅声生物什九恸恨铜模土地托生王灵官窝停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