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僮蒙的意思、僮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僮蒙的解釋

亦作“ 僮蒙 ”。昏昧不明事理。《楚辭·東方朔<七谏·沉江>》“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漢 王逸 注:“矇,僮矇也。言我将方舟隨江而浮,冀幸 懷王 開其矇惑之心而還己也。”矇,一本作“ 蒙 ”。《國語·魯語下》“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 三國 吳 韋昭 注:“僮,僮蒙不達也。”


見“ 僮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僮蒙(tóng méng)是漢語古典文獻中表示"年幼無知者"的複合詞,現多寫作"童蒙"。該詞由兩個單字複合構成:

  1. 僮:《說文解字》釋為"未冠也",特指未行冠禮的青少年。在《儀禮》中"僮子"指代未成年的侍從,引申為心智未成熟狀态。
  2. 蒙:《易經·蒙卦》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鄭玄注"蒙者,蒙蒙物初生形,是其未開著之名也",形容混沌未明的認知狀态。

現代權威辭書釋義: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古代教育觀念,如《白虎通義·辟雍》所述"僮蒙師教,乃知君臣父子之道",強調啟蒙教育對心智開發的重要性。在《黃帝内經》等醫籍中,"僮蒙"還被借喻人體未發育完全的生理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僮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由“僮”和“蒙”二字組成:

    • 僮:原指未成年的男子,後與“童”通用,泛指年幼者。
    • 蒙:意為蒙昧、無知。
      合起來形容人年幼無知、缺乏經驗和智慧,多用于描述心智未開或不懂事理的狀态。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楚辭·七谏·沉江》的注釋,漢代王逸提到“僮矇”指昏昧不明事理之人(“矇”同“蒙”),并關聯到《國語·魯語下》中“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的典故,強調因年幼無知難以勝任職責。
    • 現代用法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含一定貶義,暗指幼稚或缺乏成熟判斷力。
  3.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類似詞彙包括“童蒙”(如《易經》中“童蒙求我”)、“懵懂”等,均強調因年齡或經驗不足導緻的蒙昧狀态。

  4. 注意事項

    • 部分詞典(如、4)标注該詞為“見‘僮蒙’”,可能因版本差異導緻循環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 發音為tóng méng,注意與“童蒙”區分字形。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用例,可參考《楚辭》及《國語》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痛暴嫚本然鄙谏兵欄簿鈔場所誠烈存放倒躲第三國際鬥變法政風鑒風篷父王剛日關鬲鳏孤辜搉孤吟還麾和服轟豗黃銅潢洿虎目豕喙魂颠夢倒藿食堅忍叫子巾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蠲複開眼界龍威虎震龍子幡盧胡魯桑駡檔子麥籽昧犯命材溟瀛嬭嬭樸悫歧出歧入嚷聒乳漆擅室適性任情雙字贖取思願縮衣節食相發險戾絃心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