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佛骨的意思、佛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佛骨的解釋

即佛舍利。 唐 韓愈 《論佛骨表》:“今聞陛下令羣僧迎佛骨於 鳳翔 ,禦樓以觀,舁入大内,又令諸寺遞迎供養。”《舊唐書·懿宗紀》:“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 開遠門 達 安福門 ,綵棚夾道,念佛之音震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佛骨(名詞)

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火化後遺留的骨骼遺骸,亦稱“舍利”(梵語:śarīra)。在漢語語境中特指佛舍利中的骨質部分,被視為聖物,象征佛法不滅與修行功德。其文化内涵包含三層:

  1. 宗教聖性:佛骨代表佛陀的智慧與慈悲,供奉于佛塔(如印度桑奇大塔)或寺院(如中國法門寺),供信徒瞻仰禮拜,體現“見舍利如見佛陀”的信仰傳統。
  2. 曆史實證:唐代韓愈《谏迎佛骨表》所載“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内藏釋迦牟尼佛指骨一節”,與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皇室供奉佛指骨舍利相印證,佐證了佛骨在漢傳佛教中的核心地位。
  3. 文化象征:佛骨瘗藏制度(如“金棺銀椁”)融合中國古代禮制,衍生出舍利崇拜藝術(如敦煌壁畫中的舍利供養場景),成為佛教中國化的物質載體。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佛骨,又稱佛舍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火化後留下的遺骨或遺灰,被視為佛教聖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分類
    佛骨專指佛陀火化後的遺存物,包括骨骼、牙齒等。根據身體部位不同,可分為佛頂骨、指骨、佛牙等類型。例如陝西法門寺地宮發現的佛指骨舍利,便是著名實例。

  2. 曆史背景
    唐代曾盛行迎奉佛骨的活動,如唐懿宗時期将佛骨從鳳翔迎至長安,引發大規模宗教儀式。韓愈在《論佛骨表》中批評此類活動勞民傷財,成為曆史争議事件。

  3. 宗教意義
    佛骨象征佛陀的修行成就,被佛教徒視為連接佛法的神聖媒介。供奉佛骨的塔寺(如印度桑奇大塔)常成為朝聖中心,體現“見舍利如見佛”的信仰理念。

  4. 現代實例
    現存佛骨包括斯裡蘭卡康提佛牙寺的佛牙舍利、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塔等,均作為重要文化遺産受到保護。

若需了解具體供奉儀式或考古發現細節,可參考《舊唐書》等史料及佛教典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拜帛百六公半月泉操蹈叉麻雀抄本稱借陳俗沖鋒陷鋭床公川嶽出乖弄丑等杖放資豐劍幹漫館勞顧而言他害肚曆恒旸鴻雁哀鳴瓠種堅秉賤辰将軍炭驕婦潔腹誡誨雞飛狗走浄人決壞開支口辯苦根兩情缱绻六尺馬淪化論婚陸葉律藏名詞魔君木栅門旁若無人暴浣灑濯逝波食不重味嗜玩殊源歲暮踏五花停那萬苦千辛微詞文從無可奈何戊戌維新仙士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