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旸的意思、恒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旸的解釋

亦作“ 恆陽 ”。久晴不雨。《書·洪範》:“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庶徵之恆陽, 劉向 以為《春秋》大旱也。”《明史·汪若霖傳》:“言之不從,是謂不乂,厥罰恆暘。”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十七》:“恆暘而旱,恆雨而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恒旸(拼音:héng yá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持續不斷的晴天或幹旱,尤其用于描述反常或過度的晴朗幹燥天氣現象。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詞源與典籍依據

該詞源于中國古代天文氣象觀,最早可追溯至《尚書》:

《尚書·洪範》載:“曰晢,時燠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曰咎,恒旸若。”

此處将“恒旸”與恒寒、恒風并列,作為君王失德導緻的災異天象之一。

後世典籍如《漢書·五行志》延續此說,将長期幹旱歸為“恒旸之咎”。


三、用法與語境

  1. 自然現象描述

    指實際氣候中的持續幹旱,如:

    “江淮恒旸,禾苗盡槁。”(《明史·五行志》)

  2. 災異警示象征

    在古代天人感應思想中,“恒旸”被視為上天對執政失當的警示,如《宋史》載:

    “京師恒旸,诏求直言。”

  3. 文學修辭應用

    文人借“恒旸”隱喻社會困頓,如清代黃景仁詩:

    “恒旸猶可待,嗟此瘡痍民。”


四、相關概念辨析


五、現代意義與影響

現代氣象學中,“恒旸”對應持續性幹旱事件,是氣候異常的重要指标。長期幹旱會導緻:

  1. 農業災害:作物減産、土地荒漠化;
  2. 生态危機:水源枯竭、生物多樣性下降;
  3. 社會經濟影響:糧食安全威脅、水資源争奪加劇。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www.hydcd.com
  2. 《尚書·洪範》(國學網):https://www.guoxue.com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中國氣象局幹旱研究專題:http://www.cma.gov.cn

網絡擴展解釋

“恒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釋

恒旸(héng yáng) 指久晴不雨的狀态,常與幹旱災害相關。該詞亦寫作“恒陽”。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氣候異常導緻的長期無雨現象,如《漢書·五行志》提到“庶徵之恒陽”即指大旱之兆。


二、引證與出處

  1. 《尚書·洪範》: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
    此處将“恒旸”與“恒雨”對舉,說明古人将久晴、久雨均視為異常天象。

  2. 《明史·汪若霖傳》:
    “言之不從,是謂不乂,厥罰恒旸。”
    意指政令失當會招緻天罰,表現為長期幹旱。


三、相關組詞與用法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恒旸”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例如,研究古代氣候時可能引用“恒旸”描述幹旱事件。此外,該詞也用于人名(如庾恩旸、梅旸春),取“光明”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明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默悲良弓北苑妝避吏炳靈公不采不患草露層秀長肱超逸絶塵侈家春蔥旦腳妒女泉堵心飜手墳寺佛證撫綏萬方剛切高攀還錦漢武泉和合謞謞黑價白日洪陶化育怙才驕物蕙帶護身符子劍俠醮事禁暴氏課餘俚野镂本門楗鵬賦普濟羣生潛深青龍疏燒豬奢侈市場經濟祏主拭眦算部蘇麻台傅檀臉退仕刓弊王禮甕鼻頭無家可奔香座宵晨孝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