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一去不返的流水。 唐 賈島 《送玄岩上人歸西蜀》詩:“去臘催今夏,流光等逝波。” 宋 陸遊 《舟過會稽山下因系舟遊近村迨暮乃歸》詩:“六十齒髮衰,歲月如逝波。” 清 唐孫華 《春雨》詩之一:“黯淡過三月,芳菲逐逝波。”
(2).比喻流逝的光陰。《藝文類聚》卷三引 南朝 梁 蕭子範 《夏夜獨坐》詩:“一年傷志罷,長嗟逝波速。” 宋 蘇舜欽 《遊洛中内》詩:“ 洛陽 宮殿鬱嵯蛾,千古榮華逐逝波。” 毛6*澤6*東 《送瘟神》詩之一:“ 牛郎 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逝波漢語 快速查詢。
“逝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詳細文獻來源,可參考漢典、詩詞集等工具書或權威詞典。
《逝波》是一個詞語,它用來形容海浪退去的樣子。當海浪來臨之後,它們會向岸邊沖擊,然後又逐漸退去。逝波就是指這種退去的海浪。
《逝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水。辶是表示走的意思,水則代表了水波。根據《新華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逝波》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如《博山道癡》一文中提到:“吐蕃便是活潑的年輕人,他們像是追逐逝波的海鳥。”逐漸被人們引申為形容一些事物的流動、變化的特性。
《逝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逝波」,字形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對于《逝波》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早期的寫法中,逝字隻有一個辶部首,波字則與現代一樣。隨着時間的推移,逝字逐漸加入了寸部,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1. 他靜靜地站在海邊,注視着逝波來到,然後消失在視線的盡頭。
2. 悠揚的音樂伴隨着逝波的聲音,給旅行者帶來了甯靜與放松。
3. 夕陽西下,逝波映照着夕陽的餘輝,美不勝收。
1. 逝去:指過去的事物已經不再存在。
2. 波瀾:形容事物變化起伏不定,出現巨大的波動。
3. 波濤:形容波浪洶湧起伏,聲勢浩大。
1. 近義詞:湧浪、翻滾的浪潮、退卻的浪花。
2. 反義詞:波濤洶湧、翻騰澎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