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吓得飛起來,狗吓得逃跑。形容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兩天那種搜索的樣子,祇就我們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經是鬧得雞飛狗走,鬼哭神號。” 魯迅 《故事新編·起死》:“因為孩子們的魂靈,要攝去墊鹿台腳了,真吓得大家雞飛狗走,趕忙做起符袋來,給孩子們帶上。”
“雞飛狗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 fēi gǒu zǒu,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因極端驚恐或突發事件導緻場面混亂、人們驚慌逃散的情景,帶有貶義色彩。字面意思是雞亂飛、狗亂跑,比喻秩序被打破後的無序狀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痛史》原文或權威詞典。
雞飛狗走是一個成語,形容景象狼藉、混亂不堪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雞(鳥,7畫)、飛(飛行,9畫)、狗(犬,4畫)、走(走路,7畫)。
來源:雞飛狗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的文獻《魏書·郦道元傳》中,原文是“群下雞飛狗走,無複圯璋之局。”意思是屬下的雞飛狗跑,再也沒有當年郦道元救國的局面了。
繁體:雞飛狗走。
古時候漢字寫法:未見古時有特殊的漢字寫法。
例句:這個古鎮發生了一場大火,火勢蔓延得十分迅猛,造成了雞飛狗走的場面。
組詞:鴻圖大展、秋高氣爽、驚心動魄等。
近義詞:狼藉不堪、一團糟。
反義詞:井然有序、井井有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