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寫信對人的敬稱。不直指其人,而婉稱其仆從。 明 唐玉 《翰府紫泥全書·拜訪不遇式》:“别久思深,適感夜舟之興,擅造門下,不意文從他出。”
“文從”是一個舊時書信中使用的敬稱,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拼音為wén cóng,指在書信中不直接稱呼對方,而是通過婉轉提及對方的仆從(如“文從”)來表達尊敬。例如明代唐玉《翰府紫泥全書》中“不意文從他出”,即表示“沒想到您的仆從外出了”,實際是委婉表達拜訪未遇對方的遺憾。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引申為“從前人著作中獲取知識”(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擴展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在古文閱讀或曆史研究中遇到此詞時,優先考慮其傳統書信敬稱的含義。
《文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文雅的品味和風度,從容自信的舉止和态度”。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即表達出對待他人、處理事物時的謙和優雅。
《文從》的拆分部首為“文”字,總筆畫數為11。
《文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注重禮儀和人際關系,提倡君子文雅的品行。因此,“文從”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語,用來形容有教養的人。
《文從》的繁體字為「文從」。
在古時候,人們寫漢字的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文從》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為「文從」。
1. 他平時穿着樸素,舉止文從,給人一種溫和謙遜的感覺。
2. 她談吐得體,文從大方,讓人很愉快。
1. 文雅
2. 從容
3. 态度
4. 舉止
1. 儀态:指一個人在舉止儀表上顯示出來的美好形象。
2. 文雅:指言談舉止優雅,有修養。
1. 粗俗:與“文從”相對,指言行舉止不文雅,不合禮儀的。
2. 狂傲:與“從容”相對,指态度傲慢,不謙虛婉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