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帛的意思、拜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帛的解釋

(1).新媳婦請見公婆時所獻的素絹。 前蜀 馮鑒 《續事始·拜帛》:“婦見後故要參舅姑,即令人持香纓諮白,許見則出,不許即收之…… 隋 大業 五年,宰相 牛弘 建議,古禮婦執香纓以為請訊,未為允當,自今後請以素絹八尺中擗,名曰‘拜帛’,以代香纓。詔從之。”

(2).跪拜接受賜與之帛。 唐 李庾 《西都賦》:“禦階晝陰,帝座春深。繽紛宦闥,窈窕嬪林。既受賜於逮昏,盡拜帛而懷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帛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曆史用法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拜"字本義為雙手捧物行禮的動作,《說文解字》釋為"首至地也",後延伸出敬獻、朝拜之意。"帛"指未染色的素色絲織品,《禮記·玉藻》記載"帛必谏紋",在先秦時期是重要的禮儀用品,常用于祭祀、封賞等重要場合。二字組合後,"拜帛"特指在特定儀式中敬獻絲帛的行為。

二、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其中"帛"作為祭品有"奠帛"的儀式流程。漢代鄭玄注疏指出,拜帛時需"執帛而拜,以表至誠",成為祭祀禮儀的重要環節。在唐代《通典·禮典》中,拜帛被規範為"三獻禮"中的初獻步驟,強調其象征天人溝通的媒介功能。

三、文化内涵延伸 宋代《朱子家禮》記載,民間冠婚喪祭逐漸吸收拜帛習俗,使該詞衍生出敬奉祖先、締結盟約等社會功能。明代《字彙·示部》特别注明:"帛者,信物也;拜者,誠敬也",賦予其誠信守約的道德象征意義。這種文化内涵在《清史稿·禮志》記載的藩屬朝貢儀式中仍可見遺存。

四、現代語義演變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該詞時,除保留"祭祀時跪拜獻帛"的古義外,補充說明在方言中可指代"鄭重送禮"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拜帛常作為傳統絲織技藝與禮儀文化的複合載體被重新诠釋。

網絡擴展解釋

“拜帛”是一個古代禮儀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注音:bài bó
結構:

二、具體含義

  1. 新媳婦見公婆之禮
    指古代女子出嫁後初次拜見公婆時,需獻上素絹(通常為八尺長的白色絲織品)作為見面禮。這一習俗起源于隋朝,由宰相牛弘提議改革古禮,以“拜帛”替代舊制中的香纓(香囊類飾物),象征潔淨與尊重。

  2. 接受賞賜的禮儀
    指臣民跪拜接受君主或尊長賜予的帛匹。例如唐代文獻記載,官員在特定儀式中“拜帛而懷金”,體現對賞賜的恭敬态度。

三、曆史背景

據《續事始·拜帛》記載,隋大業五年(609年)正式确立“拜帛”為婚禮儀軌,後逐漸融入其他禮儀場景。其材質“素絹”象征純潔,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倫理關系和等級制度的重視。

四、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禮俗或文學作品中還原曆史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姆斯特丹邦布傍角兒備衛駁船撤火承續弛聲走譽刍摩大幅度稻稼德操發悶翻撲皓管浩濤喝令衡笄紅生浣帛華燭胡塵堅密鏡蔔進利除害九嫔寄主鶌鶋君家夔龍紋老邁論質瞀視門階戶席能言快語佞幸蓬茆片批撇捩貧單前度奇古氣訣輕麗親貴七條秋嘗日幹夕惕三車山川少成梢槭神飛氣揚石烈事期同學録望門投止撾撻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