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淵源。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機有殊源,應無恒質,自叙因緣,大宗如此。” 唐 楊炯 《<王勃集>序》:“ 仲尼 既沒, 遊 夏 光 洙 泗 之風; 屈平 自沉, 唐 宋 弘 汨羅 之跡,文儒於焉異術,詞賦所以殊源。”《資治通鑒·晉懷帝永嘉六年》:“太保自雲 劉康公 之後,與陛下殊源,納之何害?”
以下是關于“殊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殊源”是一個漢語成語,由“殊”(不同、特殊)和“源”(根源、起源)組成,表示事物的根源或起源不同,強調差異性。
使用場景
該詞常用于描述不同文化、學派、思維方式等的形成背景差異,例如:
延伸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該詞隱含對不同起源事物的包容性,如《資治通鑒》中“與陛下殊源,納之何害?”體現接納異源的觀念。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ū yuán,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兩字意義并列互補。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資治通鑒》等文獻。
殊源這個詞是指來源或根源不同。拆分部首為水(氵)和袁(貝),共11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中的“殊源德合”的記載。
在繁體中,殊源的寫法和簡體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代,殊源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字形是“歧+林”,“歧”表示分叉的道路或分歧的意思,而“林”表示樹木的意思,加在一起表示源頭不同或分支不同。
1. 這兩個國家的文化雖然有所交流,但仍然保留着殊源的特點。
2. 兩位導演雖然都在電影界有着輝煌的成就,但他們的創作風格卻有殊源之處。
1. 源泉:指水流發源的地方,也用來比喻事物的根源或起點。
2. 源頭:指河流的發源地,也用來比喻事物的起源。
3. 來源:指事物的來源或起點。
1. 異源:指來源不同或根源不同。
2. 異根:用來形容根源不同或來源不同。
3. 異渠:比喻資金、信息等的來源不同。
同源:指事物從同一個根源或來源産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