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詞的意思、微詞的詳細解釋
微詞的解釋
即微辭。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自序》:“ 定 哀 多微詞,有所辟也; 牛 李 有異議,有所黨也。愛憎一衰,論議乃公。”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微詞·陸念先》:“ 陸念先 口無擇言,時出微詞,乃足絶倒。” 清 尤珍 《題磨崖碑》詩:“碑銘當日紀盛事,惟有揚頌無微詞。”參見“ 微辭 ”。
詞語分解
- 微的解釋 微 ē 小,細小:細微。輕微。微小。微型。微觀。微雕。微積分。微電腦。微量元素。謹小慎微。微乎其微。 少;稍:稍微。微笑。微調(俹 )。 衰落;低下:卑微。微賤。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義。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專業解析
微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含蓄、委婉的批評或不滿言論,通常以不直接表露的方式表達。
示例:
他對這項政策頗有微詞,但未公開反對。
二、詞源與古典用例
- 《漢語大詞典》釋義:
微詞即“隱晦的批評”,源于古代文人避諱直言的傳統。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其文約,其辭微”,此處“微”即暗含深意。
- 《宋史·列傳》載:“大臣微詞諷谏”,指臣子以含蓄言辭勸誡君主。
三、語義解析
- “微”:隱蔽、細小,暗指不直白;
- “詞”:言辭、表達。
整體強調:通過隱晦語言傳遞批評,避免正面沖突。
四、近義詞辨析
- 微辭(同義):多見于文言,如《漢書》中“微辭婉諷”。
- 隱射:更側重影射,攻擊性較強;
- 非議:公開指責,程度更重。
五、使用場景
適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中表達委婉批評,如:
學術界對研究方法存有微詞。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微詞”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隱含批評或不滿的委婉言辭,其核心特點是不直接表達,而是通過隱晦、含蓄的方式傳遞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
字面構成
- “微”指隱晦、細微(如《說文解字》中“微,隱行也”),引申為不直接表露;
- “詞”即言辭、話語。合指用含蓄方式表達的批評性言論。
-
具體含義
- 多用于對某人或某事委婉的負面評價,常見搭配如“頗有微詞”“口多微詞”。
- 例句:
“他對新政策頗有微詞,認為細節執行存在問題。”
曆史淵源
- 最早可追溯至《春秋》的寫作手法。孔子在記錄魯定公、哀公的事迹時,因避諱而用“微辭”(即委婉批評),如《公羊傳》所載:“定、哀多微辭”。
-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進一步闡釋:“精義曲隱,無傷正言”,強調隱晦批評與客觀叙述的結合。
使用場景
-
文學與日常表達
- 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如評論、學術讨論中,避免直接沖突。
- 例:學界對某研究方法“多有微詞”,即委婉指出其不足。
-
與“微辭”的關系
- 二者可通用,但“微辭”更側重隱晦的批評,“微詞”則更口語化。
注意事項
- 語境敏感: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态度,避免誤解(如表面贊揚可能隱含批評)。
- 權威性差異:古籍多用“微辭”,現代更傾向“微詞”。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齊東野語》《古今譚概》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德邦埸才将儲寀大母達師登帳疊毀端較風脈封綿剛巧琯朗鼓掇詭靡鼾眠龁萁荒耄嘩衆取寵瓠芭火狐霍亂襟制稽停刻斂空中愧行梁鷰連元列置麗象羅鏡面面上免疫摩撫辟公前回牽絲樵斧騎火茶乞留玎琅清濟青琅編七星闆擾化陾陾乳糖賞際砂鼠神和世曲衰宗鐵氧體銅打鐵鑄蛙鬧偉力蕪城五言絕下落校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