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遮蓋,隱蔽。《敦煌變文彙錄·頻婆娑羅王後宮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方梁櫑木,復塞虛空,捧石擎山,昏蔽日月。” 明 李東陽 《經筵講章·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内外、精粗、始終、遠近,一件件察得都無有昏蔽。”
(2).猶蒙蔽。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中和是人人原有的,豈可謂無?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則其本體雖亦時時發見,終是暫明暫滅,非其全體大用矣。”
“昏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指心智迷糊、思維不清或判斷力遲鈍的狀态,常比喻因外物遮擋或蒙蔽導緻認知受限。該詞由“昏”(頭腦迷糊)和“蔽”(遮擋)組合而成,強調内外因素共同導緻的理解障礙。
物理遮蓋
指具體事物的遮蔽,如《敦煌變文彙錄》中“捧石擎山,昏蔽日月”,描述山石遮擋日月的光線。
抽象蒙蔽
表示被假象或私欲迷惑,如明代王守仁《傳習錄》提到“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則本體雖發見亦暫明暫滅”,強調心智受蒙蔽後難以持久保持清明。
心智狀态
形容人因貪婪、偏執等陷入思維混亂,如程颢所言“貪之甚,則昏蔽而忘理義”,指出過度欲望會使人喪失理性判斷。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例句及釋義可參考原網頁獲取完整信息。)
昏蔽是一個漢字詞彙,含義是指被迷住或遮蔽,使事物難以辨認清楚。
昏字的部首是日字旁,由夕字旁和日字構成。蔽字的部首是艹字旁,由艹字和目字構成。
昏字共有6畫,蔽字共有14畫。
昏蔽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諸侯昏蔽莫能制定。”
在繁體字中,“昏”字和“蔽”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古時的“昏”字寫作“㑲”。古時的“蔽”字寫作“薜”。
1. 他近視很重,所以晝夜都昏蔽着。
2. 這些雲層擋住了陽光,大地變得昏蔽了。
昏天暗地、昏庸、惑昧蔽塞、遮蔽、昏倒。
模糊、迷蒙、暗淡、昏暗。
明亮、清晰、明朗、照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