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麻線編織成的帶子或繩子。《水浒傳》第二六回:“﹝ 武松 ﹞去房裡換了一身素淨衣服,便叫土兵打了一條麻縧,繫在腰裡。”
“麻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麻縧(má tāo)指用麻線編織成的帶子或繩子,通常用于束腰、固定衣物或日常捆紮物品。其特點是材質樸素、耐用,多見于古代平民或勞動場景中(,)。
麻縧與絲質縧子不同,後者多用于華服裝飾,而麻縧因材質粗糙,更貼近日常生活或勞動需求。它反映了古代社會不同階層的服飾差異及實用工藝(,)。
如今“麻縧”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中,現代類似物品多稱為“麻繩”或“麻質束帶”。
麻縧(má tà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麻(ma)和縧(tao)。其中,“麻”是指麻布或植物麻的纖維,而“縧”是指細長的帶子或繩子。
麻縧的筆畫數為10,其中“麻”字的筆畫數為10,“縧”字的筆畫數為7。在寫作中,先書寫“麻”,再書寫“縧”。
麻縧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的中國文化。在古代,用麻繩制作的繩子被用于綁紮物品,因此麻縧也常用來比喻束縛或限制。
在繁體字中,麻縧的寫法為「麻絛」,即将“縧”的字形以「絛」替代。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簡單,字形也有所不同。在古代的金文和篆書中,“麻”字的寫法更接近“麻”的實物形态,而“縧”字則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纟”(絲)部分,下面是“壽”(長壽)部分。
以下是一些關于麻縧的例句:
1. 他用麻繩将木箱牢牢綁紮起來。
2. 這場疫情給經濟産生了巨大的麻縧。
3. 孩子們将麻縧穿過欄杆,做了一個繩網。
麻縧的組詞包括:麻繩、麻線、拘束、束縛。
麻縧的近義詞為:麻縛、束縛、纏繞。
麻縧的反義詞為:解放、釋放、解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