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虛,不自高自大。《尹文子·大道上》:“ 齊 有 黃公 者,好謙卑。” 宋 李觏 《回廖解元所業》詩:“衆惡吾雖察,謙卑孰敢踰。”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是這樣謙卑,不自信,甚至于疑心連自己的聲音都會使人不耐。”
“謙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ān bēi,指謙虛而不自高自大,強調對他人保持尊重和恭敬的态度,常用于晚輩對長輩或下級對上級的情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虛心、不自滿,甘願将他人置于更重要的位置,自己保持謙恭的姿态。例如《南史》中提到“謙卑下士”,即放低身段、禮待他人。
詞素拆分
行為特質
文化内涵
《易經·謙卦》提到,謙卑是“因虛心而被接納”的品格。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卑被視為修身的重要部分,如“謙受益,滿招損”。
謙卑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它要求人在成就面前保持清醒,在互動中尊重他人,從而更好地經營人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化典籍。
謙卑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心地謙和、虛心,不自高自大,不自負。它表示一個人能夠對待他人時心懷敬畏之情、保持謙遜态度。
謙字的拆分部首是讠,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9。
謙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言"表示說話,右邊是"兼"表示兼容。後來發展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在繁體字中,謙字寫作"謙"。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謙字的古代寫法是"謙",左邊是"言",右邊是"兼"。
1. 他在成功後仍保持謙卑的态度。
2. 我們應該從謙卑中學習。
1. 謙遜:意為謙卑、恭順。
2. 謙和:意為謙卑、和諧。
3. 謙讓:意為謙虛、退讓。
謙虛、低調、謙遜
傲慢、自大、驕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