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稱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禮記·曲禮下》:“其在 東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蠻 ,雖大曰子。”《呂氏春秋·召類》:“ 堯 戰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蠻 , 舜 卻 苗 民,更易其俗。”《宋書·荊雍州蠻傳》:“ 荊 、 雍州 蠻 , 槃瓠 之後也。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 荊州 置 南蠻 , 雍州 置寧 蠻 校尉以領之。 世祖 初,罷 南蠻 併大府,而寧 蠻 如故。” 唐 韓愈 《宿曾江口示侄孫湘》詩之二:“嗟我亦拙謀,緻身落 南蠻 。”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一直到 周宣王 的時候, 長江 流域的中部都還是所謂 蠻荊 ,所謂 南蠻 , 淮河 流域是所謂 淮夷 、 徐夷 。”
(2).舊時小說中 遼 、 金 人對 宋 及 宋 人的稱呼。《說嶽全傳》第十五回:“ 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聽消息,老 南蠻 皇帝讓位與小皇帝 欽宗 。’”《說嶽全傳》第十六回:“小番報進牛皮帳中:‘啟上狼主,又有一個小南蠻殺進營來,十分厲害。’”
“南蠻”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對南方民族的統稱,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起源
“南蠻”最早見于西周《禮記·王制》,與“東夷、西戎、北狄”并稱“四夷”,代表中原王朝對周邊族群的方位劃分。
含義演變
地域範圍
主要涵蓋今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及部分雲南地區,隨中原擴張逐漸南移。
主要族系
中原中心論
中原王朝以“華夏正統”自居,将南方視為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如《呂氏春秋》記載堯舜“以服南蠻”。
實際貢獻
曆史語境
“南蠻”一詞帶有古代文化偏見,現代學術研究已摒棄此類歧視性稱呼,轉而使用“南方少數民族”等中性表述。
語言遺留
成語“南蠻鴃舌”“南蠻子弟”仍存于文獻,但多用于批判性曆史分析。
“南蠻”是中原王朝對南方族群的統稱,兼具地理、文化、政治含義,反映了古代華夷之辨的思想。其範圍隨時代變遷而擴展,最終成為曆史語境中的文化符號。需注意,該詞今日已不適用于民族描述,更多作為曆史研究術語存在。
《南蠻》一詞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通常用來形容中國古代以南的邊疆地區或其他國家、民族。最初這個詞是貶義的,用來指稱那些與中原文化不同,言行舉止看似野蠻不文明的地方或人群。
《南蠻》的拆分部首是“匕”和“虍”,其中“匕”的拼音是Bǐ,筆畫數為2;“虍”的拼音是Hū, 筆畫數為6。
“南蠻”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形容周朝統治範圍以南的邊疆民族。在古代,南方的各個部族或國家被統稱為“南蠻”,這其中包括南越、南诏等國。現代漢字簡化後,繁體字 “南蠻”常常用于指代南方的某些地區或外來民族。
在古代,漢字寫作“南蠻”,前一個字“南”表示位置,後一個字“蠻”表示野蠻。這種寫法揭示了當時人們對南方地區的一種刻闆印象。
1. 古代中國文人常常迷戀南方,紛紛吟詠南蠻風景。
2. 南京是中國南方的重要城市,曾經是南蠻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南方、南國、南洋、蠻荒、蠻族
南疆、南方、南野、南夷
北方、北疆、北國、北野、北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