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敬父母的德行。《周禮·地官·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後漢書·獨行傳·劉茂》:“﹝ 茂 ﹞家貧,以筋力緻養,孝行著於鄉裡。” 宋 蘇轼 《縣榜》:“牛酒以禮高年,粟帛以旌孝行。” 明 高明 《琵琶記·一門旌獎》:“議郎 蔡邕 ,篤於孝行,富貴不足以解憂,甘旨常關於想念。雖違素志,竟遂佳名,委職居喪,厥聲尤著。”
“孝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解釋如下:
拼音為xiào xíng(注音:ㄒㄧㄠˋ ㄒㄧㄥˊ),指子女對父母盡孝的具體行為與德行。它強調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尊敬、奉養和關懷,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文化内涵
孝行不僅是物質層面的贍養,更包括精神層面的敬愛,如《周禮·地官·師氏》提到“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強調通過孝行增進親情。
曆史上的典範人物(如《三國演義》第九回提到的“孝行素著”者)常因孝行受到社會贊譽。
文獻例證
如今,“孝行”仍是中華美德的重要體現,當代社會通過評選“孝親楷模”等方式倡導孝道(如舉例的“孝行感人”案例)。其核心在于傳承“敬親、奉養、承志”的倫理精神。
孝行是指對父母恭敬順從的行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在中國文化中,孝行被視為一種道德規範,代表着對家庭關系的尊重和親情的表達。
孝行的拆分部首是“⺅”和“行”,其中“⺅”是“肉”的意思,表示孝行是從内心發出的,而“行”則表示行為和舉止。孝行的筆畫數是8畫。
孝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和《周禮》等古代文獻中,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價值之一。孝行的概念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了幾千年的曆史。
孝行的繁體字為「孝行」,保留了簡體字的意思和拼寫。
在古代,孝行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使用的是「孝行」的異體字「效行」。這兩個字結構相似,都包含了肉和行的意義。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能夠找到。
1. 他一直孝行,盡心盡力照顧年邁的父母。
2. 她的孝行感動了周圍的人,成為了榜樣。
3. 孝行需要從内心發出,而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
1. 孝順:表示對父母尊敬、順從。
2. 孝子:指尊敬父母、盡孝的兒子。
3. 孝道:指尊敬父母、恪守孝道的行為和原則。
1. 孝敬:與孝行同義,表示對父母尊重和順從。
2. 尊孝:強調對長輩的尊重和順從,包含了孝行的意思。
不孝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