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容易理解或執行的,不造成困難的
業甚淺近。——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淺近的文字
(1).淺顯,不深奧。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末有 穎子嚴 者,雖淺近,亦復名家。” 唐 顔真卿 《<幹祿字書>序》:“所謂俗者,例皆淺近。”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二》:“學者每恨公詩平易淺近,少鍜鍊之工,不得與 少陵 、 山谷 争雄,予獨以為不然。”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七章四:“ 畢特金 教授,曾經作過一淺近的比喻。”
(2).不幽深,不隱蔽。《宋書·孝義傳·張進之》:“以本村淺近,移入池溪。”
(3).淺薄卑俗。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英儒碩生不飾細辯於淺近之徒,達人偉士不變晈察於流俗之中。” 前蜀 貫休 《行路難》詩:“淺近輕清莫與交,地卑隻解生荊棘。”《東周列國志》第十回:“臣聞 少師 乃淺近之徒,以諛得寵。”
“淺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基本含義:淺顯易懂
指内容或語言簡單明了,容易理解或執行。例如:
引申含義:不幽深、不隱蔽
可用于描述事物在空間或意義上的直接性,例如:
古義:淺薄卑俗
部分文獻(如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及“淺近之徒”,帶有貶義,指學識或品行淺薄。不過此義項現代已較少使用。
例句與對比
“淺近”的核心意義是簡單易懂,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指向。日常使用中,多取第一義項,古籍或特定語境下可能涉及其他含義。
淺近(qiǎn jìn)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事物的表面或外部表現簡單易懂、容易理解或接近。通常用于形容知識、觀念、理論等。
淺近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八(八點),總共有12個筆畫。
淺近的來源是由“淺”和“近”兩個獨立的詞組合而成的。本身沒有獨立的詞源。
淺近的繁體字是「淺近」。
古時候,“淺近”這個詞沒有固定的寫法。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仍然保留了現代所用漢字的意思。
1. 這本書的内容淺近易懂,適合初學者閱讀。
2. 這篇課文的文字淺近明了,每個學生都能理解。
3. 這個理論雖然淺近,但确實適用于實際情況。
1. 淺顯:淺近且顯而易見,非常容易理解。
2. 淺薄:知識或見識的深度不夠,隻停留在表面。
3. 淺嘗辄止:隻嘗試了一下,就放棄或停下來。
1. 淺易:表面簡單,容易理解。
2. 淺顯:淺近且明顯,非常容易理解。
3. 淺白:簡單明了,容易被理解。
1. 深奧:含義深入,難以理解。
2. 高深:知識的深度很高,超出常人理解。
3. 深邃:深沉、奧妙,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