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的意思、南普陀寺的詳細解釋
南普陀寺的解釋
在 福建 廈門市 五老山 下。始建于 唐 代,初名 普照寺 , 清 康熙 年間,靖海将軍 施琅 重建,改名 南普陀 ,自是成為 閩南 佛教勝地。 魯迅 《墳·寫在<墳>後面》:“今夜周圍是這麼寂靜,屋後面的山腳下騰起野燒的微光; 南普陀寺 還在做牽絲傀儡戲,時時傳來鑼鼓聲,每一間隔中,就更加顯得寂靜。”
詞語分解
- 南的解釋 南 á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南北。南方。南面。南國(指中國南部)。南陲(南部邊疆)。南極。南半球。 姓。 北 南 ā 〔南無( 北?)〕佛教用語,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對佛尊
- 寺的解釋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胪寺(略同于現代的禮賓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刵 )。 * 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清真寺。 筆畫數:; 部首:寸;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南普陀寺是位于中國福建省廈門市五老峰下的一座佛教寺廟,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價值。以下從多個方面綜合解釋其含義:
1.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
- 位置:南普陀寺背依五老峰,面臨碧澄海港,毗鄰廈門大學,環境清幽,風景秀麗。
- 名稱: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清代康熙年間,靖海将軍施琅重建後更名為“南普陀寺”,因供奉觀世音菩薩且位于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以南而得名。
2.曆史沿革
- 唐代至清代:始建于唐末,原名“泗洲院”或“普照寺”,宋治平年間改稱“普照院”,明初一度荒廢,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主持重建,奠定今日規模。
- 近代發展:曆經戰亂與修複,現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3.建築特色
- 布局與結構:寺廟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融合中國古典建築與禅宗特色。
- 藝術價值:寺内佛像莊嚴,壁畫和雕刻工藝精湛,體現了佛教藝術的高超技藝。
4.文化地位
- 佛教地位:作為閩南佛教重要道場,南普陀寺是東南沿海佛教聖地之一,香火鼎盛,吸引大量信衆和遊客。
- 文化影響:寺内保存衆多古建築與文物,承載千年佛教文化,魯迅在《墳·寫在<墳>後面》中曾提及該寺,凸顯其文化影響力。
5.旅遊與遊客體驗
- 自然與人文結合:寺廟依山傍海,融合宗教文化與自然景觀,被列為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適合觀光、朝拜和禅修。
- 活動與體驗:遊客可參與佛教法會、欣賞石刻楹聯,感受禅意氛圍。
南普陀寺不僅是佛教信仰的載體,更是曆史、藝術與自然景觀的融合體,體現了閩南地區宗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是指位于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上的一座佛教寺廟。南普陀寺以其優美的風景和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而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南(部首:ㄡ,筆畫:7) - 一個由“蔔”字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方向南
普(部首:日,筆畫:8) - 一個由“日”字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白天的光亮
陀(部首:阝,筆畫:11) - 一個由“阜”字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山丘的形狀
來源:南普陀寺寺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法華經》中的描述。據傳佛陀曾在該寺施講《法華經》,因此寺名被命名為“普陀”,意為佛法的普及。
繁體:
南普陀寺(繁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南普陀寺(古漢字寫法)
例句:
1. 我們計劃下個月去參觀南普陀寺。
2. 在南普陀寺的寺廟裡,我找到了心靈的甯靜。
組詞:寺廟、佛教、浙江、舟山、名山
近義詞:普陀山、觀音山、普陀寺廟
反義詞:北普陀寺、東普陀寺、西普陀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