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刊古書而形成的文字脫漏或訛誤。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揚州二十四橋》:“按依此數之,未足二十四數,疑有奪誤也。” 郭沫若 《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幸 劉商 的序文抄本有奪誤,脫了一個‘嫁’字,便由 朱文長 妄作聰明而把 董生 解為 董庭蘭 。”
“奪誤”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成語用法(常見于日常表達)
發音為duó wù,由“奪取”和“錯誤”組合而成,表示利用他人的過失進行攻擊或嘲笑,帶有諷刺意味。例如:“他總是奪誤同事的小失誤,顯得心胸狹隘。”
文獻學術語(專業領域)
指古籍抄寫或刊刻過程中産生的文字脫漏或訛誤。例如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中提到“疑有奪誤也”,即指文本存在缺失或錯誤。
注意:第一種解釋來自權威詞典,適用日常場景;第二種多用于古籍校勘研究,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若涉及學術讨論,建議參考《校勘學》相關著作進一步确認。
奪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奪取或者争搶而導緻的錯誤或失敗。
奪誤的部首是夕,總共包含7個筆畫。
奪誤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用法,意為通過奪取或争搶而造成的錯誤或失敗。
奪誤的繁體字為奪誤。
在古代,奪誤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它的基本意思和現代用法相似。
1. 他因為奪誤而失去了工作機會。
2. 這本書中的奪誤導緻了故事的轉折。
3. 隊員們克服了奪誤,最終取得了勝利。
奪取、錯誤、失誤、争搶
錯誤、失誤、疏忽、過失
成功、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