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似松木的紋理。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蘇浩然斷金碎玉》:“ 支離居士 蘇澥 所製(指墨),皆作松紋皴皮,而堅緻如玉石。”
(2).歙硯的一種。硯面現似松木紋理,故稱。 宋 洪適 《歙硯說》:“墨在硯中,隨筆旋轉,滌之泮然盡去,此乃石性堅潤,能發起,不滞於硯耳。若刷絲、松紋、角浪,皆以其理疎,易於磨墨。”
(3).即松紋锞。 明 阮大鋮 《燕子箋·僞緝》:“金釧釵鈿袖裡藏,解衣囊,松紋兩錠鞍喬樣。”參見“ 松紋錁 ”。
“松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不同語境可分為以下三類:
指木材表面類似松樹的自然紋路,常見于器物或藝術品的描述。例如宋代何薳在《春渚紀聞》中提到墨塊表面有“松紋皴皮”,形容其質地堅硬如玉。
特指歙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中帶有松木紋理的品類。宋代洪適《歙硯說》記載,此類硯台因紋理疏朗,易于磨墨而受推崇,常與“刷絲”“角浪”等紋理并列。
明代文獻中代指銀錠,因表面有類似松紋的鑄造痕迹而得名。例如《金瓶梅》第五十七回提到“三十兩足色松紋”,即指成色上佳的銀錠。
擴展說明:
松紋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松樹木紋的圖案。它源自于松樹,描述了松木或木制品上的紋理。
松紋的拆分部首是木,筆畫數為9。
松紋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說文解字》,意為松木上的紋路。松木是一種生長緩慢的常綠樹木,其木質紋理獨特,被人們廣泛贊美,所以産生了松紋這個詞。
松紋的繁體字為“鬆紋”。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松紋的古體字為“鬆紋”,其字形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
1. 家具表面的松紋十分自然,給人一種原木的質感。
2. 這張畫上的松紋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松樹的清香。
松紋的相關詞彙有:松樹、紋理、木材、木紋、木制品等。
松紋的近義詞有:木紋、木質紋理。
松紋的反義詞可以是光滑、平整等,用來形容木材表面沒有紋理的狀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