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騰翻的跟頭。《西遊記》第二回:“ 悟空 弄本事,将身一聳,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亦省作“ 連扯 ”。《西遊記》第二回:“ 悟空 謝了,即抽身,撚着訣,丢個連扯,縱起筋頭雲,徑回 東勝 。”
“連扯跟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連續翻滾的跟頭動作,具體解析如下:
指連續騰翻的跟頭,強調動作的連貫性和靈活性。例如在《西遊記》第二回中,孫悟空展示本領時“打了個連扯跟頭,跳離地有五六丈”,生動體現了該詞形容快速、連續的空中翻轉動作。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描寫武術、雜技或神話人物的靈活身段。例如《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連扯跟頭”不僅展示其神通,還暗示筋鬥雲等高階技能的雛形。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作為方言或特定場景的形容,如戲曲、武術表演中對連續翻滾動作的描述。
“連扯跟頭”通過動作的連貫性傳遞出輕盈迅捷的意象,是兼具文學色彩和動态描述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通過古典名著中的用例直觀理解。
《連扯跟頭》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連續不斷地摔倒或失敗。下面将從不同方面介紹這個成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連扯跟頭的意思是一個人摔倒了之後再次摔倒,或者一個人經曆了一次失敗後,接連遭遇到更多的失敗。它用于比喻連續發生的失敗或困難,形容情況不好或進展不順利。
連扯跟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連(辶,3畫)+ 手(扌,4畫)+ 足(足,7畫)+ 頭 (頁,9畫)。
連扯跟頭的來源可追溯到明代方孝孺的《指南錄》:“如連扯筋破骨般,未決而又續決者,不可勝數。”後來進一步演變為現代的成語。
連扯跟頭的繁體字為連扯跟頭。
在古時候,連扯跟頭的字寫作“連扯根頭”,其中“跟”字的古時候寫法為“根”。
1. 神經質的他連扯跟頭都能吓到别人。
2. 這個項目一直連扯跟頭,根本就無法取得進展。
連續、扯倒、跟頭、摔倒。
屢次失敗、接二連三。
一帆風順、成功連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