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什維克的意思、布爾什維克的詳細解釋
布爾什維克的解釋
[俄] 列甯 建立的 蘇聯 共6*産6*黨用過的稱號,意思是多數派。後多用以泛稱共6*産6*黨或共6*産6*黨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布爾什維克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布爾什維克(俄文:Большеви́к,英文:Bolshevik)是俄語“多數派”的音譯,特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以列甯為首的馬克思主義派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 詞源:該詞源自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黨内分歧。在選舉中央機構時,列甯的支持者獲得微弱多數(俄語稱“большинство”),故稱“布爾什維克”;反對派馬爾托夫等人則被稱為“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
- 核心主張:強調建立嚴格組織紀律的無産階級政黨,要求黨員必須加入黨的組織并服從中央領導,以此區别于孟什維克的松散建黨原則。
二、曆史背景與關鍵事件
- 早期發展
-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但組織松散。1900年列甯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
- 1903年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雙方圍繞黨綱、入黨條件等激烈争論,最終形成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的分裂。
- 革命實踐
- 1905年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推動無産階級參與革命,但最終失敗。
- 一戰期間提出“變帝國主義戰争為國内戰争”口號,逐漸赢得民衆支持。
- 十月革命與政權建立
- 1917年領導十月革命推翻資産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改名“俄國共産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
三、演變與影響
- 國際共運象征:布爾什維克主義成為馬克思列甯主義的代稱,對20世紀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産生深遠影響。
- 名稱沿用:蘇聯解體前,蘇聯共産黨長期保留“布爾什維克”的稱謂;中國共産黨早期文件中也曾使用該詞代指共産黨人。
四、含義引申
在政治語境中,布爾什維克常被抽象化為“代表多數人利益的革命者”象征,強調其與群衆基礎的緊密聯繫。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史、十月革命相關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來源:、3、4、6、8、10)。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布爾什維克》這個詞源自俄語,原意為"多數派"。它在曆史上特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一派,後來成為了蘇聯*********的稱謂。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布:左邊部首為"巾",右邊部首為"一",共有5畫;
- 爾:左邊部首為"小",右邊部首為"兒",共有6畫;
- 維:左邊部首為"纟"(糾結),右邊部首為"隹"(隹是鳥的類别),共有16畫;
- 克:左邊部首為"兒",右邊部首為"八",共有8畫。
來源:布爾什維克一詞最早出現在1903年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黨内鬥争中。當時,社會民主工黨内部分為兩派,一派是布爾什維克(即多數派),由列甯領導;另一派是孟什維克(即少數派),由馬爾托夫領導。
繁體:布爾什維克(Bù ěr shí wéi kè)
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因為該詞是從俄文翻譯過來的。
例句:布爾什維克在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組詞:布爾什維克主義、布爾什維主義者。
近義詞:無*********黨。
反義詞:孟什維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