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的意思、虎丘的詳細解釋
虎丘的解釋
山名。在 江蘇省 蘇州市 西北,亦名 海湧山 。 唐 時因避諱曾改稱 武丘 或 獸丘 ,後複舊稱。相傳 吳王 阖闾 葬此。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 闔廬 冢在 閶門 外,名 虎丘 ……築三日而白6*虎居上,故號為 虎丘 。”其上有 虎丘塔 、 雲岩寺 、 劍池 、 千人石 等名勝古迹。
詞語分解
- 虎的解釋 虎 ǔ 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内髒均可入藥(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兩半)。虎狼(喻兇殘的人)。虎頭蛇尾。虎踞龍盤。龍騰虎躍。 勇猛、威武:虎将。虎勢。虎勁。虎威。虎虎。虎氣。 古同“唬”,威吓。 古同“琥”,琥珀。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 丘的解釋 丘 ū 小土山:土丘。沙丘。丘陵。丘壑。 像小土山凸起的:丘疹。 墳墓:丘墓(大墓)。丘壟。 量詞,指用田塍隔開的水田:一丘十畝大的小田。 衆人聚居的地方:丘民(鄉民,邑民)。 用磚石封閉有屍體的棺材。 姓。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虎丘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虎丘”是蘇州著名的曆史文化地标,其詞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地理位置
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西北郊,距市中心約5公裡,海拔30多米,屬阊門外山塘街範圍。雖山體不高,但以“吳中第一名勝”著稱。
二、名稱起源
- 白虎傳說:春秋時期吳王阖闾葬于此,三日後有白虎踞守墓上,故改名“虎丘”(原稱海湧山)。
- 地形特征:一說因山形如蹲虎得名。
三、曆史沿革
- 春秋時期:吳王阖闾墓葬地,隨葬三千寶劍,形成“劍池”傳說。
- 東晉時期:王珣兄弟舍宅建寺,始有虎丘寺。
- 唐宋至明清:李白、白居易、蘇轼等文人留下詩作;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到訪。
四、文化意義
- 文武融合:既有吳越争霸的武道印記(如試劍石),又是文人雅集的精神道場。
- 藝術象征:沈周、唐寅等畫家以虎丘為題材創作,體現中國文人的山林理想。
五、主要景觀
- 劍池:傳為阖闾墓入口,崖壁刻有顔真卿、文徵明題字,民間有“假虎丘,真劍池”之說。
- 雲岩寺塔(虎丘塔):始建于五代,現存千年斜塔。
- 千人石:傳說為夫差殺工匠或生公講經處,岩壁留有曆代題刻。
(注:更多細節可參考蘇州市地方志或《吳地記》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虎丘
虎丘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虍和丘。虍部在《康熙字典》中排第205部,意為虎。丘部在《康熙字典》中排第152部,意為山丘。
虎的拆分筆畫為3畫,丘的拆分筆畫為5畫。因此,虎丘一共由8個筆畫組成。
虎丘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山丘上出現的虎狀的石頭。虎丘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是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之一。
虎丘的繁體字為「虎丘」,拆分部首和筆畫都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虎丘的寫法相對穩定,多數古文獻中都用虎丘這個寫法。唐代文學家杜甫曾在《登高》中寫到:“江城如畫裡,山色白雲低。虎丘尋古迹,鳥道引人耳。”
虎丘的組詞有:虎丘風景名勝區、虎丘寺、虎丘山、虎丘石刻等。
虎丘的近義詞包括:虎形山、石虎山、石虎峰等。
虎丘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确鑿的詞彙可以作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