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ps and omissions] 欠缺,漏洞
補上缺漏之處
短缺遺漏。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加以古文載事,其詞簡約,推者難詳,缺漏無補。” 宋 蘇轍 《民政》:“世之君子,隨其破敗,而為之立法,補苴缺漏,疏剔棼穢,其為法亦已盡矣。” 清 劉大櫆 《芋園張君傳》:“其從隨厮役之人,填隘賓館,牲牢酒食,惟君能餽餉踵至,略無缺漏。”
“缺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缺”和“漏”兩個語素組成,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如下:
1. 字面構成
2. 詞義解析 二者疊加後,“缺漏”特指事物因不完整或疏忽造成的空缺部分,強調雙重性質:
3. 語境運用
4. 近義辨析
5. 反義關聯
6.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需要嚴謹性的書面語境,日常口語中更傾向使用“漏洞”“缺失”等替代詞。理解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缺”或“漏”的比重,如“實驗數據缺漏”可能同時包含設備不足(缺)與記錄不全(漏)。
缺漏(quē lòu),指缺少或遺漏的意思,表示某種事物或情況中出現了不完整或部分缺失的情況。
缺由“缶”和“夬”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缶”表示容器,“夬”表示切割;漏由“氵”和“屰”組成,其中“氵”表示水,“屰”表示丢失。
缺的筆畫數為6畫,漏的筆畫數為8畫。
缺漏作為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用來描述主父偃兵敗的情況。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擴展,常用于形容事物中的缺失或不完整現象。
缺漏的繁體寫法分别是「缺慮」和「漏洌」。
在古代,缺的寫法為「缺口」,漏的寫法為「」。
1. 經過檢查,我們發現這份文件中有若幹缺漏的地方。
2. 他是個細心的人,從不容忍任何缺漏。
組詞:缺乏、缺席、漏洞、漏網、漏氣。
近義詞:缺失、遺漏、不全。
反義詞:完整、齊全、無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