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籴的意思、對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籴的解釋

向民戶征購與其應繳賦稅等額的糧食。《宋書·食貨志上二》“次對糴米”原注:“謂如戶當輸稅百石,則又科糴百石,故謂之對糴。”《宋書·高宗紀七》:“命 利路 三都統措置營田,以其租充減免對糴之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籴"是古代中國的一項經濟政策術語,特指宋代政府強制征購糧食的行為。該制度最早見于《宋史·食貨志》,其核心特征是官方以半強制手段,按照一定比例要求農戶将自産糧食售予官府。具體實施時,官府會預先規定每戶應售糧額,并與民戶籤訂契約,形式上雖标榜"兩相情願",實則常以行政命令推行,帶有明顯的攤派性質。

該制度與"和籴"政策存在本質區别。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對籴的征購價格往往低于市場價,且支付時多以茶鹽等實物折抵,而和籴則相對強調等價交換原則。南宋時期,對籴範圍從最初的邊境軍糧供應,逐漸擴展至全國性常備倉儲體系,成為國家財政重要來源。

從社會經濟影響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揭示了對籴政策的兩面性:短期内保障了軍需民用,長期卻加重了農民負擔。部分地方官吏在執行時"增損其數,以營私利",導緻民間多有怨怼。這一制度最終隨着宋代積貧積弱局面的加深而逐漸廢止。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對籴”一詞的解釋需要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進行說明。不過,可能與古代糧食政策相關,以下為綜合分析:

  1. “籴”的基本含義
    “籴”(dí)指買入糧食,與“粜”(tiào,賣出糧食)相對。例如《說文解字》提到:“粜,出谷也;籴,入谷也。”

  2. “對籴”的可能含義

    • 曆史政策背景: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或儲備糧食,常實施強制收購政策,如唐代“和籴”、宋代“對籴”。
    • 具體操作:可能指官府按一定比例與民間進行糧食交易,或要求百姓以糧納稅(類似“折籴”)。
  3. 注意事項

    • “對籴”并非現代常用詞彙,需結合具體朝代文獻解讀。例如《宋史·食貨志》中提及“對籴”作為賦稅形式,要求百姓以糧代錢。
    • 若用戶指“和籴”,則是官府平價購糧制度,常帶有強制性。

建議進一步查閱《中國曆代食貨志》或專業曆史詞典以獲取更精準的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耨百般嬌暴謷揙刀冰清玉潤步綱慘不忍言楚宮衣除靈詞品叢葆玳瑁魚獃氣調衛短款二輩子厄滞風紀扣勾填歸僑合韻潢井見兔顧犬角物屐齒饑雷盡齒梾木覽取雷淵璘斌靈思亂族履霜之戒麻籸黾穴鸲巢牌局求須權說乳洞慎脩飾亂詩社施刑手頸束修嘶喊斯翚陶蒸田郎天竈銅子晚安僞飾韡炜文繹無緣下半晌先策顯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