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流徙的意思、流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流徙的解釋

(1).遷移;轉移。《管子·侈靡》:“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史記·酷吏列傳》:“ 山 東水旱,貧民流徙。” 宋 蘇轍 《出山》詩:“ 漢 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語言。”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在流徙之際, 海嬰 忽染疹子,因居旅館一星期,貪其有汽爐耳。”

(2).指流離失所的人。 明 劉基 《北上感懷》詩:“維時連年歉,道路多流徙。”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燕九》:“念 西河 流徙,則持牒招來,全活不下三萬人。”

(3).流放。《後漢書·桓帝紀》:“流徙者使還故郡,沒入者免為庶民。”《南史·周弘正傳》:“後為平西 邵陵王 府諮議參軍,有罪應流徙,敕以賜 幹陁利國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理藩院》:“理刑司掌 蒙古 諸刑名,自斬絞外,罪止鞭樸,不及流徙,而以牛馬作贖刑焉。”

(4).猶變遷。 明 王慎中 《遊白鹿洞》詩:“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流徙"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縱深和文化厚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人或群體因生存壓力被迫大規模遷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因災害、戰亂等離開原居地,輾轉遷移"(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強調其"流轉遷徙,居無定所"的動态特征(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民多流徙",特指災荒時期的移民潮。南北朝時期語義擴展,庾信《哀江南賦》"流徙至于海濱"已包含主動與被動遷移的雙重意涵。現代語義經《辭海》修訂為包含自然災害、社會動蕩等多重誘因的遷移行為(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三、典型使用場景

  1. 自然災害場景:如《宋史·河渠志》載"河決澶州,民多流徙"
  2. 戰亂遷移:顧炎武《日知錄》"永嘉之亂,衣冠流徙"
  3. 生态遷徙:費孝通《鄉土中國》所述傳統農耕社會的季節性人口流動
  4. 文化隱喻:錢鐘書《管錐編》引申為"文化因子的傳播流變"

近義詞辨析方面,"流亡"側重政治避難,"遷徙"強調主動遷移,"逃荒"特指饑荒遷移,而"流徙"更突出被迫性與持續性特征。該詞在語言學研究中被歸入"社會變動類動詞",具有曆時性語義演變特征(來源: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流徙”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遷移;轉移
    指因戰亂、災害等原因被迫離開原居地,四處流動。

    例:《管子·侈靡》提到“不能使之而流徙”,描述因社會動蕩導緻人口遷移;《史記》記載“山東水旱,貧民流徙”,反映自然災害引發的流離失所。

  2. 流離失所的人
    指因災難或戰亂失去家園的群體。

    例:明代劉基詩雲“道路多流徙”,清代潘榮陛記載“全活不下三萬人”,均指代這類人群。

  3. 流放(刑罰)
    古代法律中的一種刑罰,将罪犯放逐至邊遠地區。

    例:《後漢書》提到“流徙者使還故郡”,清代文獻記載蒙古刑罰“罪止鞭樸,不及流徙”。

  4. 變遷
    引申為時代或環境的更疊。


二、使用場景


三、相關文獻與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甲休兵八座尚書摽采伯圖不戴頭巾男子漢懲戒城頭子路楚鄰待對耽盤點句餓虎饑鷹梵帙粉面含春賦歸高聰灌膿含苞欲放黑家鼠黑手花雕黃簿回見火珠腳踏兩隻船交印夾帳節斧驚鼙精制繼蹤據虛攔住李廣難封陸凱貴盛律藏曼延蓦越葡萄灰潛研起存耆耋窮鬼卻纔熱灼乳豎三胡傻心眼麝衾收視反聽水滑松花黃宋人夙分屠殘途水畏愛誣污小格式效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