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fore dawn]∶從零時起到天亮前的一段時間
(2) [in the small hours]∶天快亮的時候
七月三日淩晨
迫近天亮的時光;清晨,清早。 北周 王褒 《入朝守門開》詩:“鳳池通複道,嚴駕早淩晨。” 唐 徐敞 《白露為霜》詩:“入夜飛清景,淩晨積素光。”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淩晨過 驪山 ,禦榻在嵽嵲。” 元 馬祖常 《駕發上京》詩:“蒼龍對闕夾天閽,秋駕淩晨出國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勞山道士》:“其門人甚衆,薄暮畢集。 王 俱與稽首,遂留觀中。淩晨,道士呼 王 去,授以斧,使隨衆採樵。” 峻青 《壯志錄》:“現在,當我寫完了這篇短文的時候,已是淩晨四點鐘了。”
淩晨:天快亮的時候;清晨。 清 馮桂芬 《潘母張太夫人墓志銘》:“淩晨盥潄畢,易新衣,有頃,遂不語。”
淩晨在漢語中特指天将亮未亮之時,即日出前的短暫時段,通常與深夜過渡到清晨的時間範圍相關聯。以下是權威詞典的詳細解釋與引用:
基本釋義
淩晨指天快亮的時候,具體時間範圍在午夜之後至日出之前。該詞強調晝夜交替的臨界點,常帶有天色微明、萬物漸醒的意象。例如:“他工作至淩晨三點”表示持續到天亮前的深夜時段。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詞源與結構分析
二字組合即“迫近早晨的時刻”,凸顯時間上的過渡性。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時間範圍的界定
不同語境下,“淩晨”的時段略有差異,但核心均圍繞午夜12點後至日出前:
實際應用中的靈活性
雖無絕對統一标準,但文學與日常表述中,“淩晨”多泛指天色由暗轉明的過程,例如:
“淩晨四點,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花未眠》)
此處強調破曉前的靜谧時刻。來源:《文學描寫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
權威參考文獻鍊接(真實有效):
“淩晨”是一個時間概念,通常指午夜之後至天将亮的一段時間,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一天中接近清晨的時段,具體時間範圍存在一定模糊性。一般認為是午夜12點(0:00)至日出前,但不同語境下可能略有差異,例如:
詞源解析
使用場景
時間劃分參考
根據中國傳統時辰制與現代習慣結合:
子時(23:00-1:00)→ 深夜
丑時(1:00-3:00) → 淩晨前半段
寅時(3:00-5:00) → 淩晨後半段
需注意:實際使用中無需嚴格對應具體鐘點,更多依賴語境傳遞“夜深人靜、将亮未亮”的時間感知。例如“淩晨三點”明确指鐘表時間,而“淩晨出發”可能泛指天亮前的早時段。
阿練悲劇碧波閉會布谕倉扁嘈嗷長離唱喁叉手敕法穿心蓮摧沮村伴姐錯立族談憚勞諜人對審風馳電卷趕趱恭士廣宴官緒故塞候診化盜荒茫會送魂飄魄散劍佩柬汰腳不沾地鏡監窘苦煉焦連理樹裡夫凜戾麋鹿排撆秦豔齊纨區區瞿如渠展禳禜日照柔癕十八學士式好時鮮手術松炬嚃羹挑散土老肥脫氧核糖核酸忘懷屋基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