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稿鞂的意思、稿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稿鞂的解釋

即稾鞂。《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郊祀天地,席當以稿鞂,配帝以蒲越,撤去黃縟、緋縟。”參見“ 稾鞂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稿鞂"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稿"和"鞂"兩個單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稿"本義指禾稈,《說文解字》釋為"稈也",段玉裁注:"謂刈禾之莖也";"鞂"通"稭",《集韻》注"鞂,同稭",指農作物脫粒後的莖稈。二字組合後,其核心含義指代農作物的莖稈,特指稻麥等谷物收割後殘留的幹燥植株。

在古代文獻中,"稿鞂"多用于描述農業生産場景。如《農政全書》記載"稿鞂既收,乃積乃倉",指收割後的農作物莖稈需妥善堆儲。該詞在《天工開物》中亦見于"稻工"篇,強調"稿鞂可飼畜,亦可為薪",突顯古代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特征。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稿鞂"屬于同義複詞結構,常見于先秦至兩漢時期的典籍。該構詞法通過疊加近義字強化詞義表達,符合古代漢語單音詞向複合詞演變的規律。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逐漸被"稭稈"等通俗詞彙取代,但仍作為專業術語保留在農史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稿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稿鞂”是“稾鞂”的異體寫法,指用禾稈、稻草等植物莖稈編織的席子,通常用于古代祭祀場合的鋪墊。

二、構詞解析

  1. 稿(稾):指谷類植物的莖稈,如稻、麥的幹燥莖杆。例如《說文解字》記載:“稾,稈也”。
  2. 鞂:通“稭”,也指農作物的莖稈部分,與“稿”同義複用,強調材質屬性。

三、曆史用例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記載:“郊祀天地,席當以稿鞂,配帝以蒲越”,說明古代祭祀時用稿鞂編織的席子作為祭品鋪墊,後改用其他材質。

四、相關延伸

“稿”字在古文獻中多指草料或文字草稿,例如《史記》提到“屈原屬草稿未定”。而“稿鞂”的用法更偏向實物器具,反映了古代農業與禮制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稿鞂”在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史料(來源:、7)。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地暗門百能八六子不忮不求朝代出口加工區純熟倒月釣竿疊不的跌失笃論高言伏法受誅府人甘麮戈檻拱揖指麾谷口躬耕浩唱黑鵶鵶紅纓帽潢池黃紳徽德建德鄉籍斂筋肉遼海離被厘奸淩遲蠪蟜輪印路牌駡爹駡娘買椟馬轲螺忙祥末食跑敵情剽綴傾惑親彊散陣投巢舍命吃河豚矢口猖言摅騁叔牙四鐵禦史縮項魚談笑有鴻儒甜差體分薙工頭上著頭頽朽馱送委決不下無情無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