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稾鞂。《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郊祀天地,席當以稿鞂,配帝以蒲越,撤去黃縟、緋縟。”參見“ 稾鞂 ”。
“稿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稿鞂”是“稾鞂”的異體寫法,指用禾稈、稻草等植物莖稈編織的席子,通常用于古代祭祀場合的鋪墊。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記載:“郊祀天地,席當以稿鞂,配帝以蒲越”,說明古代祭祀時用稿鞂編織的席子作為祭品鋪墊,後改用其他材質。
“稿”字在古文獻中多指草料或文字草稿,例如《史記》提到“屈原屬草稿未定”。而“稿鞂”的用法更偏向實物器具,反映了古代農業與禮制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稿鞂”在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史料(來源:、7)。
《稿鞂》是一個多音字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古代的服飾或頭飾,常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
《稿鞂》的拆分部首是“禾”和“鳥”,部首的意思分别是“禾谷類植物”和“鳥類動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9畫。
《稿鞂》一詞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來源于古代貴族所穿戴的一種美麗的飾物。在《華嚴經》中也有提到過這個詞。其繁體形式為「稿鞂」。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現代漢字中的“稿鞂”在古代的寫法是“稿羅”。
1. 婀娜多姿的女子戴上了一朵紅色的《稿鞂》。
2. 她佩戴着金絲制成的《稿鞂》,顯得格外妖娆。
組詞:鞂裝、鞂紋、鞂環
近義詞:花冠、發冠、發髻
反義詞:素服、樸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