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作的意思、火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作的解釋

猶火耕。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溫水》:“ 象林 知耕以來六百餘年,火耨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穀,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作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火災;失火

指因火引發的災害事故。該義項源于古代文獻,如《周禮·夏官·司爟》記載“凡國失火,野焚萊,則有刑罰焉”,鄭玄注:“野焚萊,謂火作于田野山林。”此處的“火作”即指野外失火。該用法在曆代史書及方志中延續,如《宋史·五行志》載“紹興二年,臨安府大火,火作于城南”。現代漢語中雖較少單獨使用,但仍保留于“火災發作”等表述中。

二、以火為攻的軍事行動

特指古代戰争中運用火攻的戰術行為。如《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描述赤壁之戰:“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放諸船,同時火作。”此處的“火作”指實施火攻戰術。明代軍事著作《武備志·火攻圖說》亦詳載火攻器具與“火作之法”。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火作"詞條
  2.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軍事通史·明代軍事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火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火耕”,即通過焚燒草木來開墾土地的耕作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火作”指代一種原始的農業技術——火耕,即焚燒田地中的草木作為肥料,再進行播種。這種耕作方式在早期農業社會中較為常見,尤其在土壤貧瘠或需要快速開墾時使用。

  2. 曆史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溫水》,記載了古代象林地區(今越南中部)的農耕情況:“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文中提到“火耨耕藝”,說明火耕與除草、種植相結合的技術。

  3. 具體應用場景

    • 白田與赤田:不同田地對應不同作物和耕作時間。例如,白田七月焚燒、十月收獲;赤田十二月焚燒、次年四月收獲。
    • 與中原農耕的關聯:文獻提到“法與華同”,表明當時象林地區的火耕技術與中原地區存在相似性。
  4. 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屬于古代農業術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出現在曆史或文獻研究場景中。其近義詞包括“火耕”“刀耕火種”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火耕的具體技術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水經注》相關章節或農業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播鞉倉玉粗樸代數數刁鬥鬥殷牛睹物思人兒媳婦兒方帥奉持桄充含覆合葬闳整後燕畫橋悔悶貨客餞客椒口赍表沮惴控制器蘭芽膋芗裡耳麟台鲡鯣龍蛇陣履曆片碼尺馬羁梅鹵面目猙獰内緯涅菩彷像烹炰披襖子蒲萐牽巾勤精人道主義三湘燒畬食糖收小庶明說載談今論古同寝酡顔瓦圩僞筍五帝坐相呴相濟仙竈諧俗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