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教谕的意思、教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教谕的解釋

(1) [discipline]∶教導訓戒

謹遵教谕

(2) [commission]∶宗教上的命令、指示

(3) [military instructor]∶官名,元、明、清縣學的教官,主管文廟祭祀,教誨生員

南平教谕。——清· *********《明史》

詳細解釋

(1).學官名。 宋 代在京師設立的小學和武學中始置教谕。 元 、 明 、 清 縣學亦置教谕,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2).教導。 唐 張九齡 《論教皇太子狀》:“若親近細人,不聞教諭,縱欲行善,猶未知所適。” 宋 司馬光 《和韓秉國招範景仁飲》:“每煩教諭累百紙,頑如鐵石不可鐫。” 清 李漁 《憐香伴·矢貞》:“爹爹有何教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教谕"是漢語中兼具動詞與名詞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隨曆史語境呈現雙重演變:

一、動詞性釋義(教導訓誨)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教誨、開導",強調通過語言傳遞知識與道德準則的行為。該用法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教谕其不知",即通過系統化指導使人明曉事理。宋代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亦提及"教谕諸生"的育人實踐,體現其教育實踐内涵。

二、名詞性釋義(古代學官) 作為元、明、清三代縣級教育機構的主官,《中國曆代職官辭典》載其職能包括:掌管文廟祭祀,督導生員課業,考核童生入學資格。據《明史·職官志》記載,教谕屬未入流官職,月俸五石,需具備舉人或貢生功名方可任職,這一制度體系延續至1905年科舉廢止。

該詞源流考證可見于《辭源》,其詞形演變反映古代文教制度發展:從泛指的教導行為,逐漸特化為基層教育管理者的職務稱謂,印證了中國傳統社會"政教合一"的文化特征。現代漢語中,名詞性用法保留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動詞性語義則衍生出"宗教教義闡釋"等引申義項。

網絡擴展解釋

“教谕”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差異:

一、官職含義(名詞)

  1. 起源與職責:宋代始設于京師小學、武學,元明清沿襲為縣學教官,主管文廟祭祀及生員教育。
  2. 品級與地位:屬基層學官,明清時期多為舉人出身者擔任,如《明史》記載的“南平教谕”即典型實例。

二、教導含義(動詞)
指“訓誡、教誨”,如唐代張九齡《論教皇太子狀》中“不聞教諭”強調教導的重要性,清代李漁《憐香伴》中“爹爹有何教諭”則體現日常用法。

三、其他特殊用法
偶見于宗教語境,表示“命令或指示”(如羅馬尼亞主教谕令神父減肥的案例),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教谕”已不作為官職使用,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引用古籍案例,可進一步查閱《明史》或宋代教育制度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谙憶瀑流暴慢兵堠不落赪肩創钜痛深除籍村伍檔調疊穎訂閲芳苞反老還童肺活量分年咈意高壓氧艙跟丁工分關書歸高河漢和顔說色槐堂畫妝互反渾同釂客嘉穗解決荊文璧擊托局骥空絕連镳并駕臨日臨閱率成冒貫麋論閩關凝霜撇抗乾音清音親朋熱望三穴三貞商港繕生恃才放曠飾非遂過屬邦飕飂矘眄通信兵同音共律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