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劉寶楠 正義:“匏瓜以不食,得繫滞一處。”後以“匏繫”謂羁滞。 唐 李商隱 《為大夫安平公華州進賀皇躬痊複物狀》:“心但葵傾,跡猶匏繫,伏蒲之覲謁未果,獻芹之誠懇空深。” 宋 秦觀 《慶禅師塔銘》:“出家兒當尋師訪道,求脫生死,若匏繫一方,乃土偶人耳。” 清 李漁 《蜃中樓·運寶》:“敝友匏繫宦途,親迎禮缺。”
(2).喻不為時用;賦閑。 宋 蘇轍 《思歸》詩之一:“匏繫雖非願,蠖屈當有竢。”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昌符》:“後為禦史劾奏,以為輕薄……謫去,匏繫終身。”
(3).喻指無用之物。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臆論·五福》:“今有人壽至八6*九十過百者,人視之則羨為神仙,為人瑞,己視之則為匏繫,為贅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匏系漢語 快速查詢。
匏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本義與引申義均承載着古代社會的隱喻色彩。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匏系”原指匏瓜(葫蘆的一種)懸挂于枝蔓無法被人食用,後引申為人才或事物被閑置、束縛而不得施展的狀态。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以匏瓜自喻,表達不甘心被棄置不用的心境,奠定了該詞的文學意象。
在權威典籍中,“匏系”的用法多與懷才不遇、處境困頓相關。例如清代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評述賈誼時稱:“其才高而見擯,匏系長沙”,生動刻畫了人才遭排擠的無奈。現代漢語中,該詞仍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受環境所困,如“匏系一隅”“匏系之歎”,常見于文史類學術著作及文學創作。
從語言學角度看,“匏系”屬于典故性複合詞,其生命力源于典故的持久影響力。據《古漢語詞彙綱要》分析,此類詞彙通過隱喻機制将具體物象(匏瓜)抽象化為社會境遇符號,體現了漢語“托物言志”的表達傳統。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亦收錄該詞,強調其書面語屬性及比喻義的核心地位。
經典用例
蘇轼《賜宰相呂公著乞罷免相位不允批答》:“苟無其才,猶不可以備位;況有其才,安得匏系而不為?”(《蘇轼文集》卷二十三)
“匏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出處
該詞出自《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字面意為“匏瓜被懸挂而不被食用”,孔子以此比喻自己不願像無用的匏瓜一樣被閑置。
引申含義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儒家“經世緻用”的思想,反映了古代士人對自身價值的追求,以及對被社會認可、發揮作用的渴望。
需注意,“匏”本身指一種葫蘆科植物(可制瓢或樂器),但“匏系”的語義重點在于其象征性,而非具體植物屬性。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白璧青蠅百喙難辯版權頁抱見禮冰解的破秉辔冰食不顯償墾闡拓禅杖朝參暮禮螭階蹈水點酥娘疊暴返斾肺腑之言飛棋奮勇前進海東青鶴舉戶鈎笏頭加害驕桀加膝墜淵金條金葉表文隽雅愧窘良農躐取楙楙靡拉墨帖鳥陣平澤青玑屈馬熱巴潤屋潤身沙橘傻裡八機山肴海錯升列使得刷照水火無交松緊損本逐末淌口水天跸亭然吐決枉才萬年曆違滞陷沒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