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毗尼的意思、毗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毗尼的解釋

佛教語。梵語vinaya的譯音。又譯作“毗奈耶”。意為律。《楞嚴經》卷一:“嚴浄毗尼,弘範三界。” 唐 顔真卿 《撫州戒壇記》:“學徒雖增,毗尼未立。” 宋 王禹偁 《<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大師多毗尼著述,謂之‘律虎’。” 明 屠隆 《昙花記·夫人内修》:“蓮臺寶刹新構起,雲冠嚴浄毗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毗尼是佛教術語,專指佛陀為弟子制定的行為規範與道德準則,即佛教戒律體系的總稱。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基本釋義:戒律之總名

    “毗尼”是梵語Vinaya 的音譯,意譯為“律”或“調伏”。在漢語詞典釋義中,它首要指代佛陀為約束僧團秩序、規範僧尼行為、調伏煩惱惡業而制定的一系列戒條和規章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引導修行者斷惡修善,趨向解脫。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 詞源學釋義:調伏與滅

    從詞源學角度,“毗尼”(Vinaya)一詞在梵語中含有“調伏”、“懲戒”、“滅”(指滅除過失)之意。這反映了戒律的雙重功能:一方面通過具體戒條“調伏”修行者的身口意三業,使其行為符合正道;另一方面,通過遵守戒律來“滅除”因違反道德規範而産生的過失與罪業,維護個體與僧團的清淨。

    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光大辭典》

  3. 延伸釋義:律藏與學處

    “毗尼”在廣義上也常用來指代記載這些戒律的佛教典籍,即“律藏”(Vinaya-piṭaka),它是佛教三藏(經、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可具體指代構成戒律體系的基本單位——“學處”(Śikṣāpada),即佛陀針對具體行為所制定的每一條戒規。

    來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三藏法數》(明代一如法師等編)

在漢語佛學語境下,“毗尼”是一個核心概念,特指佛陀所制定的、用以規範僧伽生活和修行實踐的整套戒律體系,其本質在于調伏身心、斷惡修善、維護僧團和合清淨,是佛教修行者(尤其是出家衆)必須學習和持守的根本準則。

網絡擴展解釋

“毗尼”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明确指向:

  1. 基本含義
    該詞源自梵語“vinaya”的音譯(又譯“毗奈耶”),意為佛教的戒律,特指僧團内部的行為規範與修行準則。例如《楞嚴經》提到“嚴浄毗尼,弘範三界”,即強調通過戒律淨化修行。

  2. 詞源與演變

    • 原意與“律”直接相關,唐代顔真卿《撫州戒壇記》中“毗尼未立”即指戒律尚未确立。
    •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引申為“事物相似”,這可能是詞義在特定語境下的擴展,但并非主流用法。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佛教經典和修行讨論中,如描述僧團戒律體系(如“毗尼著述”指戒律相關著作)或聖地建設(如尼泊爾藍毗尼的佛教項目)。

  4. 相關概念
    常與“弘範三界”“戒壇”等佛教術語關聯,體現戒律在修行中的核心地位。

毗尼的核心含義是佛教戒律,屬于梵語音譯詞,需結合具體佛教文獻理解其深層内涵。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楞嚴經》或唐代佛教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陂澤鼻鼾如雷秕言謬説玻璃動物園參陳柴扉禅子嘲弄成套城阈重新踳雜大白天大集鬥量敦實多許少與二昆翻拆腓腸肌諷詠分毫不值孤豔嚎喪河水不犯井水狐祥驕舒饑駈叩門既生魄句脈客帆科髻控臨聯骖龍鳳錢昧旦門鋪缪數木兔南夷朒朓爬羅剔抉坡壠劁刈輕徒清謠七彎八拐戚誼氣輿犬羊圈占确音撒子角山事牲魚雙南金湯頭歌訣剔目推檢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