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埋怨;責怪。 孫犁 《白洋澱紀事·紀念》:“夏天,你在這裡不是答應給他一枝槍嗎?後來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記性壞,賭氣自己做了一枝。”
“磨翻”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含義為埋怨、責怪。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說法的争議:
部分資料(如)提到“磨翻”是成語,意為“勤奮努力,不達目的不罷休”,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詞典或文獻,可能與方言原意混淆,需謹慎使用。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因未兌現承諾、疏忽等引發的埋怨情緒,例如:“答應的事沒做到,免不了被對方磨翻。”
建議優先采用方言含義(埋怨、責怪),若需引用“勤奮努力”的延伸義,需結合上下文或進一步考證。
《磨翻》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将事情一分為二,分别查清事物的真相和真實意義。具體而言,磨翻指的是通過細緻入微的思考和分析,透徹理解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磨翻》這個成語可以分解為石(石字旁)和殳(殳字旁),共計8個筆畫。
《磨翻》一詞源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是西漢時期的一位才子,他的才華被漢文帝高度賞識。相傳有一天,他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稻梁焚磨翻箕。”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處理糧食時的細緻入微和仔細篩選。這個詞後來逐漸演變成獨立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在思考中細緻入微的态度。
《磨翻》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磨翻」,與簡體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台灣正字表》中将《磨翻》的寫法為「磨翻」,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他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磨翻了每一個細節,最終得出了一個精确而全面的解決方案。
磨破、磨練、磨難、翻來覆去、翻山越嶺
周詳、深思熟慮
草率、粗心大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