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理判決。《通典·刑七》:“有 韋氏 黨,密奏請盡誅之,上命鞫斷。”
“鞫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司法或曆史文獻中,具體解釋如下:
“鞫斷”指審理判決,即對案件進行審查、審問後作出最終裁決。
該詞可見于唐代杜佑《通典·刑七》中的記載:“有韋氏黨,密奏請盡誅之,上命鞫斷。”描述了對韋氏黨羽的審理與判決過程。
“鞫斷”是古代司法術語,強調從審查到裁決的完整過程,現代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若需更深入的司法制度背景,可參考《通典》等典籍。
《鞫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為審判、斷定、判決。在古代,法律審判常常使用這個詞來表示對案件進行調查、審理和裁決的過程。
《鞫斷》的拆分部首是革(gé)和刀(dāo),它們分别位于左邊和右上角。
《鞫斷》的總筆畫數為26畫。革部有7畫,刀部有19畫。
《鞫斷》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一書中,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所提的議論之一。後來,《鞫斷》逐漸成為了一個固定的詞彙,用于描述司法審判的行為。
《鞫斷》的繁體字為「鞫斷」。
在古代,「鞫斷」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鞫」的古代異體字可以是「覰」,而「斷」也有不同的寫法,如「斷」。
以下是使用「鞫斷」一詞的例句:
1. 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官需要對案件進行全面的調查,然後才能鞫斷是非。
2. 這起複雜的刑事案件需要法院進行多次的鞫斷才能作出最終判決。
與「鞫斷」相關的組詞有:
1. 鞫問(jué wèn):指審問犯罪嫌疑人,獲取證詞和線索。
2. 鞫訊(jù xùn):指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詳細的審問和調查。
與「鞫斷」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審判:指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
2. 判決:指法官根據法律規定對案件進行裁決。
與「鞫斷」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和解:指雙方對糾紛或争議達成共識,主動放棄對方應承擔責任的追究。
2. 化解:指通過協商、調解等方式解決糾紛或争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