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鞫斷的意思、鞫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鞫斷的解釋

審理判決。《通典·刑七》:“有 韋氏 黨,密奏請盡誅之,上命鞫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鞫斷”是一個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司法語境中,指對案件進行審訊并作出判決的完整司法過程。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與字源

  1. 基本含義

    “鞫”指審訊、查問(《說文解字·革部》:“鞫,窮理罪人也”);“斷”指判決、裁斷(《說文解字·斤部》:“斷,截也”,引申為裁決)。

    合稱“鞫斷”即通過審訊查明案情後依法作出裁決,涵蓋案件審理的核心環節。

  2. 司法程式定位

    在古代司法體系中,“鞫斷”是訴訟終結的關鍵步驟。如《元典章·刑部》規定:“諸路鞫獄,限三十日審結”,強調審訊與判決的時效性。清代《六部成語注解》亦明确:“鞫,審問犯人;斷,判斷其事”。


二、司法程式中的具體體現

  1. 審訊環節(鞫)

    • 包括訊問當事人、證人,核查證據(如書證、物證)。
    • 需遵循“五聽”原則(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結合刑訊獲取口供(如《唐律疏議》允許“拷訊”)。
  2. 判決環節(斷)

    • 依據律例拟定罪名與刑罰,如《大明律》要求“斷罪引律令”。
    • 疑難案件需“議拟奏聞”,經上級複核方可生效。

三、曆史文獻用例

  1. 《明史·刑法志》

    “凡鞫斷必以律,不得妄引比附。”

    強調判決須嚴格依據律法,禁止隨意類推定罪。

  2. 《折獄龜鑒·卷三》

    記載宋代法官“鞫斷明允,民無冤抑”,體現公正審判的典範。


四、現代意義與價值

“鞫斷”一詞雖屬古語,但其所承載的司法權責統一、程式正義理念,仍對當代法治文化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如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指出,古代“鞫斷”制度蘊含“審慎裁判”的司法智慧(參見《中國法制史通論》)。


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唐律疏議》(劉俊文點校,法律出版社)
  3. 《明史·刑法志》(中華書局校勘本)
  4. 《中國法制史通論》(朱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六部成語注解》(清代官修法律釋義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鞫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司法或曆史文獻中,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鞫斷”指審理判決,即對案件進行審查、審問後作出最終裁決。

2.曆史引證

該詞可見于唐代杜佑《通典·刑七》中的記載:“有韋氏黨,密奏請盡誅之,上命鞫斷。”描述了對韋氏黨羽的審理與判決過程。

3.相關成語與用法

4.總結

“鞫斷”是古代司法術語,強調從審查到裁決的完整過程,現代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若需更深入的司法制度背景,可參考《通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闇主白話文百異碧篠測恩嘗湯戲茶餘飯後秤薪而爨赤軒崇鼎重算臭不可當稠夥舛謬出處進退淳信丹诏刁狡豆羹惡得恩誘繁聚府奧福晉寒潮豪牦不伐,将用斧柯昏蛋惑誤降符進伐九山幾運砍伐栲栎苛穢渴想愧沮鐮刀鱗翰厘祀龍擡頭陋疾萌俗磨盾蟠礴炮食品擇恰才纖手七正軟丢丢桑楊奢闊私冒蒐練天漢天下太平鐵闆線毯諧句